-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体性教学思想及其案例解读 本节课要目 一、什么是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在同客体的交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是在与消极、被动、盲目的客体对比中所揭示的主体的规定性。一般体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自主性说明的是个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地位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 自主性既表现为个人因是客体的支配者和控制者而成为主体,也表现为个人能以自己的思维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去认识和改造客体,同时还能够进行自觉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能动性说明的是个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态度和作用问题,是指主体在对象性关系中,自觉、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作用认识和改造客体。 在认识活动中,它集中地体现为主体主动地注意、分析、思考、体验,以掌握认识客体所提供的信息; 在实践活动中,它体现为主体计划、组织管理和调控实践过程,使其更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程序性; 在交往活动中,它体现为主体积极地采取行动去与他人联系、沟通,同时正确处理来自他人的信息,使交往顺利、有效地进行。 创造性说明的是个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成效问题,指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活动过程中能够突破人类或自身已有的成果,产生新知识、新见解、新行为。 它一方面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即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独特的新事物,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是对自身的超越,即主体不断克服自身认识和实践的局限,形成对其本人来说有价值的新东西,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 创造性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是个人主体性的发挥水平的最高表现,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 二、何为教学主体 对此,教学理论界多有歧义,大体上有如下见地: 单一主体说,或说教师为教学主体,或说学生为教学主体; 平行双主体说,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个平行的双主体,教师主教,学生主学,各有所主; 复合主体说,教师与学生既非单一主体,也不是平行的双主体,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复合主体。 这种种不同的观点,各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都触及到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必然联系的某个侧面。 针对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具有能动性的人,针对现实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顺理成章的。 从教师是教学活动目的的确定者、教学活动过程的支配者这个角度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合理的。 然而,从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来看,不论教师主体、学生主体,还是平行双主体,又都有不足之处。 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一定的自觉能动性的人,这就决定了他们都可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把任何一方看作客体或仅把其中一方看作教学的主体都是不科学的。 相比较而言,复合主体的观点较为合理。 20世纪90年代初,叶澜教授针对当时的“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和“师生双主体论”这三种主体理论,提出了“复合主体论”思想。 一是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所组成的,这两方面的人虽然存在着认识与实践水平的不同差异,但都是具有认识与实践能力的能动性的人,因此共同构成教学的主体; 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构成统一的整体,共同指向教学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这个客体就是他们教学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内容或对象,通过对客体的学习、认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种复合主体的内部的矛盾运动体现为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对立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是不同的;统一是指他们都是具有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人,因而都属教学主体。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各自的角色、地位是相对的,而作为主体来完成这项活动则是绝对的、共同的,由此构成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这种统一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 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不仅是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普遍特征,同样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作为教学主体,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其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并不具有绝对单一和固定不变的意义。按照不同的条件和场合,可以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转化,或者一身而二任。” 补充: ⑴ 主体客体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主体通过能动而现实的实践和观念的方式,对实践客体的积极的作用、影响和改造,以及将主体自身的各种本质力量和主体性结构能动地对象化出去,并渗入、融合到客体之中,使客体成为一种属人存在。 ⑵ 客体主体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客体移入人脑经过改造成为人的思想、知识;人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新的意识,也是客体主体化的一种表现。 三、复合主体说的确立 确立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是对近代以来主客二分、单子式主体思维框架的一种突破与超越。 在世界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极力倡导“教师中心”,被认为是传统教育的代表。杜威力图纠赫尔巴特之偏,提出了“学生中心”,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教育信条付诸教育实践,开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城市总体规划课件 第三章(一).ppt
-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城市总体规划课件 第一章.ppt
-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件 第八章.ppt
-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件 第二章.ppt
-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件 第六章.ppt
-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件 第七章.ppt
-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件 第三章.ppt
-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件 第十二章.ppt
-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件 第五章.ppt
-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件 第一章.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