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诊断及治疗.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胰腺解剖;;;胰腺毗邻关系;上腹部CT平扫; β细胞——胰岛素 α细胞——胰高糖素 δ细胞——生长抑素 G细胞——胃泌素 ;胰腺避免自身消化生理性防护作用;急性胰腺炎 Acute Pancreatitis;;急性胰腺炎(AP)的发病率高 中国:38/10万 总体病死率从25~30%降至4.6%,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死率高居不下,达15.6%~30%。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受推崇。;;2、过量饮酒:胰液分泌,Oddi括约肌痉挛 3、代谢性疾病:高脂血症和高钙血症 4、十二指肠液反流:穿透性十二指肠溃疡 5、医源性原因:ERCP可致2%~10%患者发生胰腺炎;;( 胰腺分泌过度旺盛 胰液排泄障碍 胰腺血循环紊乱 生理性胰蛋白酶抑制物减少 胰酶激活 胰腺自身消化;;重症胰腺炎的发病过程;重症胰腺炎多器官功能失常和衰竭的发生机制;;大体变化;;;;体 征;严重腹胀-----腹腔间隔室综合症;;淀粉酶和脂肪酶 (淀粉酶敏感,但脂肪酶更有特异性,24--72小时开始上升脂肪酶维持时间长达7-10天) 500 400 300 200 100 1H 24H 48H 5DAY 0 ;胰腺疾病 ;;;;;;;;;;;; ;Ranson 标准 ; 改良CT严重指数分级评分 (MCTSI) 胰腺炎性反应 正常 0 胰腺和(或)胰周炎性改变 2 单发或多个积液区 4 或胰周脂肪坏死 胰腺坏死评分 无胰腺坏死 0 ≤30% 2 > 30% 4 胰腺外并发症 胸腔积液、腹水及血管及胃肠道受累等 2; ;; 包裹性坏死 (WOPN);维持有效血容量;重症患者须加强监护; 监护项目:生命体征;腹部体征;生化项目;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等。;轻症患者最关键的治疗手段,积极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补液量包括生理需要量和流入组织间隙的液体量,输液种类包括胶体、0.9%NaCl溶液和平衡液。 等渗晶体液首选平衡液,胶体首选人血白蛋白或???浆。扩容时应注意晶体与胶体的比例,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3. 推荐补液速度是5-10ml/kg/h,特殊情况下可达到12ml/kg/h,液体复苏目标为患者平均动脉压65-85mmHg,心率<120次/min,血乳酸显著下降,尿量> 1ml/kg/h,HCT下降到30%-35%。 ;剧烈疼痛患者应确切止痛 首选盐酸哌替啶注射液50~100mg 肌注;1.禁食与胃肠减压: 对严重腹胀、麻痹性肠梗阻患者应采用禁食、胃肠减压等相关措施。 2.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直接抑制胰腺外分泌 生长抑素250μg / h 或奥曲肽25-50μg / h 持续泵入。 3.H2受体抑制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抑制胃酸分泌间接抑制胰腺分泌,可预防应激性溃疡发生。 奥美拉唑40mg 静滴 ;蛋白酶抑制剂: 能够广泛抑制与AP发展有关胰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磷脂酶A等的释放和活性,还可稳定溶酶体膜,改善胰腺微循环,减少AP并发疗,主张早期足量应用 。 乌司他丁300000IU或加贝酯300mg/d。 ;轻症非胆源性急性胰腺炎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 胆源性或重症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应合理使用; 选药三原则:抗菌谱为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为 主;脂溶性强;能有效通过血胰屏障; 4.应遵循“降阶梯”策略,碳青霉烯类;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第三代头孢菌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厌氧菌药物;喹诺酮类。;5. 注意真菌感染可能:临床上遇到无法用细菌感染来解释发热等表现时,用考虑到真菌感染可能,可

文档评论(0)

renwofei8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