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实验 B4 核磁共振实验核磁共振实验
实验实验 核磁共振实验核磁共振实验
核磁共振现象(NMR )是 1946 年美国哈佛大学的 E.M.Purcell 和斯坦福大学的 F.Bloch 两人各
自独立发现的。由于这一发现在物理、化学上具有重大意义,为此他们两位于1952 年获得了诺贝尔
物理奖。随后的大量实验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作为测定原子的核磁矩和研究核结构的直接而又准确
的方法,核磁共振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研究中一种重要而强大的实验手段,也使许多应用科学,
如医学、遗传学、计量科学、石油分析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工具。
NMR 的基本原理是:当处于静磁场中的物质受到电磁波的激励时,如果射频电磁波的频率与静
磁场强度的关系满足拉莫尔方程,则组成物质的一些原子核会发生共振,即所谓核磁共振。这里,
原子核吸收射频电磁波的能量,当射频电磁波撤掉后,吸收了能量的原子核又会把这部份能量释 放
出来,即发射所谓核磁共振信号。通过测量和分析这种共振信号,可以得到物质结构中的许多化学
和物理信息。1972 年美国医生 R Damadian 提出了利用 NMR 原理测定活体组织的纵向弛豫时间( T
)和横向弛豫时间( T )值的差别来鉴别正常组织和异常组织,为此取得了专利。1972 年美国纽约州
1 2
立大学石溪分校的教授 P C Lauterbur 提出了磁共振成像(MRI )的方法,即把核磁共振原理同空间
编码技术结合起来,用一定方法使空间各点磁场强度有规律地变化,核磁共振信号中的不同频率分
量即可同一定的空间位置对应,通过一定的数学变换即可实现核磁共振成像。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
1、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 、理解磁体的中心频率和拉莫尔频率的关系,并掌握拉莫尔频率的测量方法;
3、掌握梯度回波序列成像原理及其成像过程;
4 、掌握弛豫时间的计算方法,并反演 T1 和 T2 谱。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
1 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现象
一、原子与原子核
自然界中的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如水分子H-O-H ,是由
2 个氢原子与 1 个氧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核外电子数不同的原子具有不同的
化学与物理性质,分属于不同的化学元素,化学元素周期表反映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原子核由
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有电荷,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对于一种化学元素,原子核中的质子数是
一定的,但中子数有不同。同一化学元素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属于不同的核素,不同的核素其物理性
1 2 3
质是不同的。比如氢元素有 3 种核素: H 、 H 、 H ,它们的原子核的组成分别是 1 质子、1 质子和
1 中子、1 质子和 2 中子,它们的共同点是原子核内都有一个质子核外有一个电子,因此都属于氢元
1 2
素。对于某一种化学元素,不同核素在自然界的含量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 H 与 H 分别为 99.895
3
%与 0.015 %, H 是一种不稳定的核素,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生成,并且很快便会衰变。原子
核除了它的构成不同,其中质子带有电荷以外,还有一部分核具有磁性,核磁共振就是研究这部分
具有磁性的原子核。
哪些原子核具有磁性呢?氢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质子有沿自身轴旋转(自旋)的固有本性,
质子距原子核中心有一定距离。因此质子自旋就相当于正电荷在环形线圈中流动,在其周围会形成
一个小磁场,此即核磁,如图 B4-1 所示。
图B4-1 核磁可看作小磁棒
不仅质子自旋可产生磁场,中子的自旋也可产生磁场,后者似乎难以理解,推测这种现象是中
子内有几个正、负电荷相互补偿,因此中子自旋也相当于电荷在线圈中流动。如原子核含有的质子
和中子数均为偶数,则其自旋所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为非磁性。原子核含有奇数(不成对)的质
子或中子,其自旋可产生磁场,也就是说凡是质子数或中子数,或者二者都为奇数的原子核都有磁
性,如图 B4-2 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