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学院一种反省与自觉论广州时期鲁迅的思想轨迹及其意义.docVIP

走出学院一种反省与自觉论广州时期鲁迅的思想轨迹及其意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出学院:一种反省与自觉一一论广州 时期鲁迅的思想轨迹及其意义 张洁宇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摘要: 广州时期是鲁迅思想发生重要转变的一个时期,此时的鲁迅虽然在写作上相对 “低产”,却在思想上产生重要变化。在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任教的经历使他更 为深入地观察和反思学院知识分子的使命与立场问题,同时也以新的角度思考 在“大革命时代”和半殖民社会环境中知识分子道路的选择。鲁迅最终以离开广 州、走出学院,拒绝当教授、学者,不作书斋里的专门家的决绝姿态做出选择, 走向独立思想、自由写作、深度介入现实的上海十年。 1927年1月至10月,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执教,这短短不足九个月的时间被称 为他的“广州时期”。广州时期虽短,却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留下很多话题, 更蕴蓄了鲁迅思想的转变。 广州吋期的鲁迅是“低产”的,从写作的角度说,几乎可以算是一个相对的 “沉默期”。这期间仅有的一些文字,除书信外,多为翻译或编纂整理旧稿的附 记和序跋,此外述有若干讲演的记录。这个“产量”,无论与其前其后的北京或 上海时期相比,都不可相提并论。但显然,这样的沉默并不意味着他是悠闲或懒 散的,恰恰相反,广州时期的鲁迅是在另一个意义上处于某种“高运转”状态。 从书信、日记等材料可以看到,鲁迅的观察与思考不仅没有变得迟缓或停顿,其 至还变得更加皱锐、激烈,他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同时由于生活方面的漂泊 感,他的心态全无文学家的余裕,反而处于一种高度精警的状态。换句话说,即 便是沉默,这也是一种紧绷的沉默,反不似某些高产时期的松弛、舒展,而更像 是蕴积着某种力量的调整或酝酿期。 ,沉默中的深省 鲁迅于1927年1月16日乘船“午发厦门”,18日午后“抵黄浦(埔)”。在 厦门停留了四个月的时间,离原先“少则一年,多则两年”的计划差得很远。个 中原因,他自己的解释是和厦门大学校长及个别教授的冲突,也有研究者认为 是为了早日与许广平会合。总之,厦门的四个月是让鲁迅倍感孤独、幻灭的一段 时间,因而,及早离去、换个环境,且与思念的人相聚,当是他提前赴穗的原 因。 在从厦门到广州的船上,鲁迅给《语丝》同人李小峰写了一封长信。在信的末尾, 他说:“从去年以来,我居然大大地变坏,或者是进步了。虽或受着各方面的斫 刺,似乎已经没有创伤,或者不再觉得痛楚;即使加我罪案,我也并不觉着一点 沉重了。这是我经历了许多旧的和新的世故Z后,才获得的。我己经管不得许多, 只好从退让到无可退避之地,进而和他们冲突,蔑视他们,并且蔑视他们的蔑 视了。”这段话里的无奈与沉重,是他离开厦门时的心情,也是离京南下前后整 体心境的延续。可见,在厦门的一百多个日夜,不仅没有使鲁迅从一种“冲突” 的状态中得到解脱,反而愈发令他沉重、愤怒乃至于幻灭了。 这种沉重和幻灭的情形,到了广州依然未得好转。可以说,在鲁迅的经历中, 闽、粤之行连成了一个阶段,他在这里经历了人生中又一次重要的转折:在亲身 经历了学院政治,做了一回(两任)大学教授之后,鲁迅对教育界的全部希望 真正幻灭了,从离开教育部到逃离大学,他彻底远离了以学院为核心的教育界。 可以说,在日本的那次“弃医从文”之后,这一冋,他“弃教从文”,最终走 向了上海十年的独立思想家和自由撰稿人阶段。 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教职,并非鲁迅的第一份教职。不算早年在杭州、绍兴的 中学任教经历,至少还有在北京教育部任职期间的各种高校兼职,尤其是在女 师大兼职期间,他深深介入到学生与校方的斗争之中,完全不同于只按钟点任 课的兼职教师。但即便如此,真正全职成为一名人学教授,还是在厦门人学开始 的。选择一个相对边缘的地区、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鲁迅的本意大概也是希望 找一个不“热闹”的地方,远离京城的“教授圈”,以便做些切实的事情。所以 最初,他的设想是“豫定的沉默期间是两年”。许广平在回忆中也证实了这一 点:“我们在北京将别的时候,曾经交换过意见:大家好好地给社会服务两年, 一方面为事业,一方面也为自己生活积幫一点必需的钱。”但事实并不如他的想 彖,这在他到达的第三天就明口了: “今稍观察,知与我辈所推测者甚为悬 殊。”厦大的校长和教授们并不能在思想上与鲁迅达成共鸣和交流:校长主张尊 孔复古,学生被要求用文言写作,每周的周会依然“之乎者也”,并且还要在 孔子诞辰举办“恭祝圣诞”的盛会。此外,所谓的校董制决定了谁有钱谁就有发 言权,这些都让鲁迅倍感失望和无奈。同时,学院内部也是一样的保守、僵化, 且对“现代评论派”名流多有追随、奉承,这更令早与此派分道扬熊的鲁迅感到 隔膜和难受。以至于鲁迅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感慨:“学校是一个秘密世界, 外面谁也不明白内情。据我所觉得的,中枢是钱,绕着这东西的是争夺,骗 取,斗宠,献媚,叩头。没有希望的。” 离开厦大前往广州,中山大学的苦闷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