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馨香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本文。 朗读课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细读课文,思考回答: 1、请你在课文中找出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的? 2、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 3、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比较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 1、主题:都表现了作者的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2、立意:都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 3、表达方式:都大量运用描写。 1、文体:一为“铭”,一为“说”; 2、线索:《陋》以“惟吾德馨”引领全文,《爱》以“爱”贯穿始终。 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 从“莲,花之君子”中可看出莲是君子的化身。 ——生性高洁,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 ——志洁行廉,仪态端 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结: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 君子的高尚品质 托物言志 洁身自爱, 不慕名利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晋陶渊明独爱菊 菊,花之隐逸者也 品格高洁不愿同流合污 予独爱莲之…… 莲,花之君子者也。 质朴正直志洁行廉 正衬 反衬 衬 托 花之隐逸者 花之富贵者 花之君子者 爱菊 爱牡丹 爱莲 (鲜) (众) (独) 离世隐居 追名逐利 君子 叹惋菊花 鄙视牡丹 赞美莲花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莲 同予者何人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菊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濯清涟而不妖 隐逸者 鲜有闻 富贵者 宜乎众矣 正衬 牡丹 托 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大麦EK318.操作手册.C01.220905.pdf
- 五马先生纪年.docx VIP
- 急救与心理技能(视频课)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中南大学.docx VIP
- 应急救援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pdf VIP
- 场地设计作图题-一级建筑师场地设计(作图题)真题精选.docx VIP
- 小学环境教育:校园内水体污染调查与水质保护实践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阿迪达斯(Adidas)品牌现状分析与二次增长战略规划.pptx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计算题及应用题.docx VIP
- 人教版2025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3 same or different单元复习课件.pptx VIP
- 濒危古树评估与抢救保护技术规程.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