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的历史变迁与生态重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PDF

秦巴山区的历史变迁与生态重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卷第2期          ( ) . 2 .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 o l N o 2002 年3 月 ( ) . 2002 Jou rn a l of N o rthw est Sci T ech U n iver sity of A gr icu ltu re an d Fo restry Socia l Scien ce M ar 秦巴山区的历史变迁与生态重建 贾探民, 杜双田, 周 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 杨凌 7 12 100)   摘 要: 秦巴山区历史上森林覆盖面积较大, 野生珍稀动植物较多。但 自18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 人口的大量迁入和增殖, 乱垦滥伐, 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秦巴山区生态重 建, 恢复植被是前提, 重点是生物区系地理成分的恢复;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基础, 应当高度重视和 充分发挥天然生物种质“基因库”的作用; 山川兼治是重要途径, 山川结合, 综合治理; 生态效益和经 济效益并重是生态重建的有力保证。秦巴山区综合治理模式研究课题组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 分别 提出了“林- 草- 牧”、“粮- 果- 牧”和高效农业型模式及相应的配套技术, 并且在试验区取得成 功, 同时辐射和带动了所在县及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 生态效益。 关键词: 秦巴山区; 历史变迁; 生态建设; 模式 中图分类号: S 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 9 107 (2002) 02- 00 12- 05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秦巴山区迎来了 新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秦巴山区的地域资源优势, 一、秦巴山区的历史变迁 实施生态重建, 对西部山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 秦巴山区包括秦岭北坡、南坡、汉江盆地及大巴 一 秦巴山区地貌的自然演变 山北坡, 属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气候区。该区横亘 秦岭形成于太古代, 一直是隆起地带。元古代以 于陕、川、鄂、豫、甘五省, 土地面积3 1万平方公里, 占 后, 是地槽反复迁移的波浪式变化。中新生代时, 整 国土的3. 2% ; 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4% 。该区的地貌 个秦岭升为陆地, 地壳硬化, 以褶皱为主的地壳活 特点是山高、谷深、坡陡, 在大巴山区还有较大面积 动, 转变成以断裂活动为主。中生代三迭纪时期, 中 的石灰岩分布, 土地资源条件较差。秦巴山区历史上 秦岭和南秦岭山区形成了褶皱山隆起带, 成为一个 森林覆盖面积较大, 野生珍稀动植物较多。但 自18世 广阔的侵蚀地区; 秦岭以南和巴山地带, 是一个广阔 纪中叶以来, 随着人 口的大量迁入与增殖, 乱垦滥 的沉降地区; 北秦岭是介于中、南秦岭剥蚀地区与鄂 伐, 粗放经营, 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生态环境逐 尔多斯沉积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侏罗纪时期, 巴山地 渐恶化, 水土流失 日益加剧, 耕地资源 日趋衰竭, 地 带已逐渐抬升, 成为一个剥蚀地区。燕山运动时期, 瘠人贫, 最终成为国家财政重点支持的贫困地区。认 秦岭地带进一步隆起, 并伴有岩浆活动。由于秦岭巴 真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逐渐恢复植被, 实现生态 山的隆起, 地形的变化使河流的侵蚀变得更为强烈, 重建, 是当前亟待解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