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 录
第 1 章 引 言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2
1.3 文献综述 2
1.4 研究方法 9
1.5 论文结构安排 9
第 2 章 国家工作人员假借用他人财物不归还行为概述 11
2.1 国家工作人员假借用他人财物不归还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11
2.1.1 国家工作人员假借用他人财物不归还行为的概念 11
2.1.2 国家工作人员假借用他人财物不归还行为的特征 13
2.2 国家工作人员假借用他人财物和不归还行为的主要类型 14
2.2.1 国家工作人员假借用他人财物的主要类型 15
2.2.2 国家工作人员假借用他人财物不归还行为的主要类型 16
第 3 章 国家工作人员假借用他人财物不归还行为的定性之争及其产生原因.. 17
3.1 国家工作人员假借用他人财物不归还行为的定性之争 17
3.1.1 无罪说 18
3.1.2 诈骗罪说 20
3.1.3 侵占罪说 22
3.1.4 敲诈勒索说 23
3.1.5 受贿罪说 25
3.2 争议产生的原因 27
3.2.1 对所侵犯的犯罪客体认识不清 27
3.2.2 对客观方面定位不准 28
3.2.3 对借用主体认识不清 29
3.2.4 对主观方面认识不准 29
第 4 章 国家工作人员假借用他人财物不归还行为定性之我见 31
4.1 无罪说、诈骗罪说、侵占罪说和敲诈勒索罪说之否定 31
4.1.1 无罪说之否定 31
4.1.2 诈骗罪说之否定 33
4.1.3 侵占罪说之否定 34
IV
4.1.4 敲诈勒索罪说之否定 36
4.2 受贿罪之肯定 38
4.2.1 客体上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 38
4.2.2 客观上实施了受贿行为 39
4.2.3 主体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 40
4.2.4 主观上具有受贿的故意 41
结 语 43
参考文献 45
致 谢 4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48
V
第 1 章 引 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政治、经济、综合国力正以惊人的速度
上升,但由于体制机制、权力运行机制、法制不够完善、监管不力等原因,贪污
腐败问题也同样呈惊人的速度上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反
腐败工作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思路和举措,打击贪污腐败的力度一轮
强过一轮。然而,随着国家打击贪污贿赂力度的不断加大,贪污腐败分子的犯罪
行为也更加小心谨慎、更加想方设法地规避法律的追究,作案手段越来越隐蔽、
间接和复杂。
1.1 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在办案实践当中,出现了一些新型贿赂犯罪方式,假借用型受贿
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少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利的前
后,采用“借用”他人(或请托人)财物的形式,来掩饰非法收受贿赂的目的。
在侦查此类案件时,因为涉嫌行、受贿的双方存在相对应的谋利点,一损俱损,
行、受贿双方通常会预有准备地互相勾结,建立攻守同盟,以存在口头“协议”、
书面“借条”或财物未变更权属登记等“合法”理由拒以抗辩,拒不配合办案机
关的调查,给办案机关查办此类案件和适用法律问题带来了诸多困难。据广东省
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工作局多名办案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