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创新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讲义:分册一 专题二 古诗歌阅读 增分方案第一步 第1讲 唐代诗人 .doc免费

2020版高考创新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讲义:分册一 专题二 古诗歌阅读 增分方案第一步 第1讲 唐代诗人 .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题二 古诗歌阅读 增分方案第一步知人论世——从时代深处追溯诗人情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关注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综观近几年高考全国卷古诗歌阅读题,可以清楚地发现命题的趋向和规律性。近几年此题的选材一直集中在唐宋两代,以唐代为主;在作者选择上,大部分都是文学史上的名家。本书对唐宋大家的生平经历、不同时期的诗歌特点进行梳理,旨在让考生依据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大背景读懂诗人,进而读懂诗歌,这是本书的匠心独运之处。 第1讲唐代诗人 一、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诗人生平 作品发展历程 典型作品 1.读书漫游期(701~742,42岁以前):李白先后去过二百多个州县、八十多座名山,江河湖溪去过六十多处。巴蜀、吴越、荆扬、齐鲁、幽燕、皖南、关中,以及长江、黄河流域,总之能去的中国之地,他差不多转了一个遍。 诗人的生活主要是游山览水,所以其诗歌创作主要是山水诗。江陵和金陵是六朝乐府民歌西曲歌和吴声歌的发源地,李白漫游于此,深受影响,因此也写了不少优秀的乐府诗和一些赠别诗。 作品一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鉴赏] 这首诗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是李白出蜀时所作,通过咏月来表达对蜀地的依恋。全诗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其末句“思君”二字直接抒发了思友之情。 作品二 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鉴赏] 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别友人入蜀时所作。此诗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诗中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 作品三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鉴赏] 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作品四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鉴赏] 本诗是李白于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该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部分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部分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2.长安求仕期(742~744):李白的四处漫游终于使他名动京师,唐玄宗终于知道了李白。天宝元年(742),玄宗召他入京,供奉翰林,他开始了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 经过三年的京城生活,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藏在“开元盛世”后的腐败现象和宫廷内幕有了初步认识,并用他的诗歌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比前一时期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3.再度漫游期(744~755):李白离开长安,是迫不得已的。遭谗而被放还,他心里是极不甘心的。离开长安后,李白开始了新的漫游生活,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并相约同游梁宋,两人在梁宋时又遇见高适。随后,他重游了吴越、会稽、浔阳、任城,后又北上幽燕。 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更加无情地揭露、讽刺和批判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二是以诗歌创作寄托其愤世嫉俗、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三是描绘祖国的山水风光。 4.身经战乱期(755~762):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李白应邀入永王李璘幕,不久败北,再入宋若思幕下。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被判罪而长流夜郎。乾元二年(759)遇赦,终获自由。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李白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这一时期的创作,有不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qixiqiaohudi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