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生素专业技术应用专业技术
;抗感染药物(anti-infective agents)
是指治疗各种病原体(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蠕虫病等)所致感染的各种药物。
抗微生物药物(anti-microbial agents)
含义较抗感染药物略窄,不包括抗蠕虫药物。;抗生素(antibiotics):
原指微生物产生的在微量时对一些特异性微生物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后将化学方法合成的仿制品,具抗肿瘤、抗寄生虫、免疫抑制等生物效应的微生物产物,以及抗生素半合成衍生物统称为抗生素。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
指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各种抗生素及化学药物(如磺胺类、喹喏酮类、硝基咪唑类、异烟肼等);;;作用机理;;;;;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一代头孢菌素特点;第一代头孢菌素特点; 第二代头孢菌素1. 头孢烯类化合物; 2. 头霉素(7-甲氧基头孢菌素)类;第二代头孢菌素的特点;1. 头孢烯类化合物;第三代头孢菌素 (续);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 (8种);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第四代头孢菌素;第四代头孢菌素特点;;各代头孢菌素的抗菌活性;各代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 非典型β-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抗菌作用机理; 大环内酯类的抗微生物谱(1);大环内酯类的抗微生物种类(2);药代动力学特点;3、主要经胆道排泄
在胆汁中浓度较高,多在肝内代谢灭活
4、对肝药酶细胞色素P450抑制作用
红霉素因抑制肝药酶,可使茶碱、卡马西平、华法林、甲氢泼尼松等清除率降低;使地高辛还原减少,增加其生物利用度。;;;适用人群特点;大环内酯类耐药机制;3、细菌细胞膜渗透障碍:
多由质粒介导膜通透性改变
4、主动泵出系统:
细胞膜存在能量依赖性泵出系统,由Tet膜蛋白介导,可见于葡萄球菌属对14元环大环内酯类的耐药菌株中。;大环内酯类药物不良反应;3、局部:静滴或肌注后,可能产生血栓性
静脉炎、局部疼痛、变硬等,如
静滴红霉素乳酸盐。
4、其它:偶可引起药疹、药物热、耳鸣及
暂时性耳聋等。;药物不良相互作用;大环内酯类新用途;大环内酯类新用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特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特点;1、第一代:
萘啶酸 — 1962年上市,主要对G-杆菌有效,用于泌尿系和肠道感染,但ADR严重(CNS毒性:抽搐、惊厥、视力影响),很快淘汰。
2、第二代:
吡哌酸 — 1972年上市,比第一代ADR减少,对泌尿系和肠道感染作用增强。;3、第三代:
1978年在母环引入了氟原子后,相继开发了一批抗菌谱广,抗药活性增强,全身分布广泛的新品种,在抗感染领域展示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前景。
主要有诺氟沙星、伊诺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4、新一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特点;(5)半衰期延长。
(6)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前体药)。
(7)仍有光敏反应。
(8)发现了抗肿瘤与抗病毒活性。
(9)提高水溶性,可制成注射剂。
(10)蛋白结合率下降,分布广。;洛美沙星(Lomefloxacin,1990)
体内抗菌活性优于环丙沙星T1/2:8.5h
托氟沙星(Tosufloxacin,1990)
对G+球菌(包括MRSA)和厌氧菌活性增强
T1/2:4.7h;芦氟沙星(Rufloxacin,1992)
T1/2:30h,组织分布广(前列腺中浓度高)
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免疫调节作用
氟罗沙星(Fleroxacin,1992)
T1/2:12h
不影响茶碱代谢;司帕沙星(Sparfloxacin,1993)
抗G+球菌(包括MRSA ,肺炎链球菌)作用增强。对支原体、衣原体、分枝杆菌作用是已有喹诺酮中较强的。
T1/2:16h
与茶碱无药物相互作用
那氟沙星(Nadifloxacin,1993)
对G+菌、阴性菌、厌氧菌均有效
对皮肤软组织感染常见菌作用更强
对产?-内酰胺酶菌作用强;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1994)
是氧氟沙星的S型光学异构体,作用比其强1倍。剂量可减为氧氟沙星一半0.1g,2次/日或0.2g,每日1次
ADR:2.77%,比氧氟沙星降低
格帕沙星(Grepafloxacin,1997)
对肺炎链球菌等G+球菌作用增强
对流感杆菌、卡他球菌、支原体、衣原体作用优于环丙沙星
肺组织浓度高,T1/2:12h
因可引起Q-T间期延长,现已限制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