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中国观后感精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骑行中国观后感精选 01 在微博上看到推荐从而去B站看的,讲两兄弟摩托骑行中国的事情。其实我一直分不太清楚摩托、机车、电瓶车的分类,作为一个妹纸,能体会到的就是摩托可能就是动力最大的那个吧。 路线是环中国外围,内陆城市没有去,大多是无人区或者很偏僻的地方(但《骑行印度》去的城市感觉比较有人,无人区较少,不知道为什么),时间是60天左右,所以考虑到中国那么长的国境线,只能走马观花了。 哥哥莱恩在中国上海生活了十年,娶了中国太太,职业是摄影师,感觉挺热爱中国的,说了几次中国是第二故乡。而且从后来的《骑行印度》来看,也可以看出莱恩是一个不太会给出刻板评价(比如中国常被黑的几点)的西方人,比较看重人文和自然风景(可能是因为本身是摄影师的原因),不谈意识形态和政治。而且有几个地方显然哥哥以前是去过的,过程中也担任了解说的角色。还感伤过每一次我来就会发现有一些老街道不见了,有一些老房子不见了,是一件挺遗憾的事情。但是他能够理解有些人想要住在整洁明亮的公寓里的心情。 弟弟科林是金融企业家,卖掉了房子和公司什么的,决定和哥哥去骑行。我觉得他应该是陷入了人生的迷茫,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科科。对中国的印象不是很好,比如“制造业大国”,“人超多”,“脏乱差”,不理解哥哥对这个国家的感情,但没有从言语攻击过中国,偶尔有一些吐槽还可以接受啦~而且在旅行的后半段感觉人越来越放松,也很喜欢调戏哥哥。说实话,挺羡慕兄弟俩的感情的。 关于中国的吐槽: 我不懂为什么这里买不到***零件,他们不是生产所有东西吗?! 这种程度,应该还好吧。(b站弹幕表示,谁让你买宝马摩托,不买国产摩托,那些小城市缺货可以理解吧。 不过在b站看弹幕超多在讨论,禁摩的事情。 比如“摩托车居然可以上高速!” “我们这里是禁摩的啊,外国人特权么!” “我们这里摩托可以上高速的,别地图炮动不动就洋大人!” 我生活的地方是中国小城市,摩托的代名词就是不遵守交通,常常载人也不戴头盔,但是比打车方便很多,随叫随停。然后近几年打击力度加大,发现摩托载人就要罚款,导致摩托越来越少。读书的城市是杭州,看见的比较多的是电瓶车,摩托车就见过一次,也只坐过一次,而且还是穿梭在各种小巷子里躲避交警开的。电瓶车倒是很多。 鉴于这个前提,我特意去百度了下,禁摩的问题。 我国交通法规和交通管理条例规定: 1.摩托车驾驶速度不得低于60公里/小时,并且最高速度不超过80公里/小时。由于最低时速的限定,所以排气量50cc以下的摩托车被“拒之路外”。 2.驾驶摩托车在高速路行驶不得带人、必须佩带头盔。 3.除了国务院规定的节假日免费外,其他时间按7座以下小客车计费标准缴费。 4.根据高速公路不同车道的规定速度限制,摩托车应当在高速路最外侧车道行驶。 所以摩托是可以上高速的,但是兄弟俩有段时间一直都在路中央行驶这个就迷之尴尬了。 于是引发了b站另一个问题,加拿大是靠右还是靠左行驶?可能b站最近小学生太多吧,没有权威回答,我也不知道加拿大什么情况。 百度之后,总结如下: 1.英国靠左行驶,法国靠右行驶,所以英联邦国家大部分靠左行驶(日本、印度、泰国、澳大利亚等),而法国大革命之后被影响的大部分欧洲国家都靠右行驶,包括美国、德国。而之后被德国影响的很多国家也靠右行驶了。 2.加拿大除英语区外还有有魁北克省-法语区,最后靠右行驶是由于何种历史原因不追究。 兄弟俩从上海出发,买了宝马摩托,挂着沪a的牌子,后有补给车跟着,还有摄影师,不管是个人装备还是周边装备都很完备。有些人评论“过于土豪”“并没有很艰难”“辛苦了就可以上补给车不是吗”等等,看个人想法吧。一个企业家,能有这身材和体力,我刮目相看。从后面可以看到,只有摩托坏在中途,或者路段无法通过,下大雨到无法安全骑行这些种情况时,才采取其他办法度过。弟弟卖掉房子卖掉公司,去寻找自己什么的,又不是去丢掉命。另外知道了一个知识点:骑手的服装,有那种特殊材料做的,在人摔倒的时候会变硬,抵抗冲击,保护骑手的身体。 经过的路线比较粗糙,到达的城市也是很偏远的,甚至有大部分地区都是没有人的,特别荒凉。但是可以看出来,中国的基建做的真的不错。尤其是对比后面的《骑行印度》,可以完全体会到中国政府把“要想富,先修路”贯彻到了什么地步。 不过想看人文记录片什么的,可能会失望,因为这部片子就是讲两兄弟骑行,很多画面就是两个人飚着摩托,身边的风景,不管是大漠还是青山就这样咻咻的过去,两个人通过对讲机之类的交流,偶尔吐槽偶尔调戏什么的,不是喜欢骑行的人也许体会不到那种快感的。个人爱好自行车骑行,所以完全能体会那种感受,就是很想发出“哦hoho~”的声音的那种心情。 如果路线到达了某些个计划中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