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碳酸盐岩概论.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章 碳酸盐岩 (General view of carbonate rocks) 第一节 概述(Introduction) 碳酸盐岩(carbonate rocks)——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沉积岩,如石灰岩、白云岩。 碳酸盐岩占沉积岩总量的20%,仅次于粘土岩和砂岩。 碳酸盐岩占沉积岩覆盖面积的55%,如南方Z、Pz1、T、北方Pt、Pz1。 碳酸盐岩的经济价值 主要的生油气岩和储油气岩。 冶金熔剂、化工原料、耐火工业原料、提炼Mg的原料。 地下水的储集岩。 除了油气外,还蕴藏着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Fe、Cu、Pb、Zn、Hg、P。 第二节 碳酸盐岩的物质组成及成分分类 (composition of carbonate rocks) 一、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 主要的碳酸盐矿物为方解石和白云石 方解石矿物体系中:方解石、文石、高镁方解石、低镁方解石 白云石矿物体系中:白云石、原白云石 二、碳酸盐岩的化学成分 1.主要化学成分:CaO、MgO、CO2 其次为:SiO2、TiO2、AlO3、FeO、Fe2O3、K2O、NaO、H2O等 纯石灰岩中:CaO占56%、CO2占44% 纯白云岩中:CaO占30.4%、MgO占21.7%、CO2占47.9% 2.微量元素:Sr、Ba、Mn、Co、Ni、Pb、Zn、Cu、Cr、V、Ga、Ti、B等。 3.同位素: (1)氧同位素:O18、O16 (2)碳同位素:C14、C13、C12 (3)用途:判断古温度、古盐度、C14可以确定在2万年以内碳酸盐岩的年龄。 第三节 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 (Textural constituents of carbonate rocks) 颗粒 泥 主要结构组分 胶结物 生物格架 晶粒 陆源物质 次要结构组分 其它化学沉淀物质 有机质 派生的结构组分 孔隙 一、颗粒(grains) 碳酸盐岩中的颗粒,与陆源碎屑岩中的颗粒(砾、砂、粉砂)相似。 内颗粒——是指在沉积地区或沉积环境以内形成的碳酸盐成分颗粒。 成因:可以是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也可以是机械破碎作用形成的,也可以是生物作用形成的,或者是这些作用的综合产物。 福克(Folk, 1959, 1962)将这种颗粒称为“异化颗粒”(allochem)或“异化组分”。 1.内碎屑(intraclast) 主要是沉积盆地中沉积不久的、半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岩岩层,受波浪、潮汐水流、风暴等的作用,破碎、搬运、磨蚀、再沉积而成的,也可以是其他作用形成的。 根据直径大小,可把内碎屑划分为砾屑、砂屑、粉屑和泥屑四个级别。 泥级的内碎屑——泥屑 机械破碎成因的泥屑 泥屑的成因 化学沉淀成因的泥晶或微晶 泥级的生物碎屑 2.鲕粒(ooid) 鲕粒——具有核心和同心层结构的球状颗粒,很象鱼子,大小2~0.25mm,常见的为1~0.5mm(砂级)。 核心—内碎屑、化石、陆源 碎屑等。 同心层—主要是泥晶方解石, 现代主要是文石。 根据鲕粒结构和形态,鲕粒分为: 正常鲕 表皮鲕(表鲕) 复鲕 鲕粒 放射鲕 单晶鲕 多晶鲕 负鲕(空心鲕) 藻鲕 卡耶(Cayeux, 1935)提出鲕粒生长的必要条件:CaCO3供应丰富且达到饱和,有充分的核心来源,水要受到搅动。 韦尔(Wwyl, 1967)在巴哈马地区进行的实验观察,对鲕粒的同心层结构的生成有较好的说明。 卡罗兹(Carozzi, 1960)对鲕粒的成因也有较具体的论述。两个控制因素:搬运水流的强度,或鲕环境中的水的动荡程度。 水动荡强度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