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近作者 巴金(1904年~2005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他在法国留学期间创作了小说《灭亡》,发表时开始使用“巴金”这一笔名。代表作品: “激流三部曲” : 《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 : 《雾》、《雨》、《电》 月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7月22日 *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本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原始文化的信息,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 有时落在山腰, 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象面圆镜, 有时象把镰刀。 (打一天体) 皓月 姮娥奔月 hào héng bèn 露 似 lòu lù 露面 露台 shì 似的 相似 sì 给加点字注音 读“月” 要求:读准字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请摘读出文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并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可以从修辞手法、字词的妙处、表达的心情等方面入手),可用以下句式表述: 品“月” 例如: 我印象深刻的句子是:“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因为一个“霜”字,给人凄清、寒冷的感觉。 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 如:“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月光冷的很”、“月的光是死的光” 文章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1941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 1、为什么作者在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呢? 析“月”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理想而放弃一切,“妄想”改变月的冰冷,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此时姮娥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人格理想和追求。 析“月” 他们都象征了那些想改变寒冷社会现实的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的人。 2、“姮娥”象征了什么?她和文中多次提到的“某某人”、“什么人”有什么联系呢? 表达了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3、作者借助“姮娥奔月”这个传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析“月” 联系社会背景,如果你生在当时,你会做出怎样的抉择?今天,祖国崛起,你又将怎样实现你的人生价值呢? A、 汉奸:屈膝求生 B、懦夫:忍辱偷生 C、革命者:为解放而战斗 D、盗火者: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盗来天火给人间带来温暖,不惜被缚在高加索山上,每天身受老鹰掏心之苦。 E、其他 你也可以试一试用:“我的选择是______,我愿做_______,我要__________”的句式表述。 拓展延伸 作者笔下的“月”,体现其细腻幽静的一面。写月的冷光扑面,给人冰冷之感,又赞美“姮娥奔月”的精神。这些都表达出作者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小结 谢谢大家! 借助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的对比,在对比之下,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两篇文章的主题都是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联系两篇短文谈一谈,你认为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作业:比较阅读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