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杜甫《春望》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杜甫诗三首之《春望》教学设计(详案) 学情分析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学生喜欢诗歌,但惧怕对诗歌的学习。诗歌高度集中的语言,给积累不多的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可以说,学生对诗歌是又爱又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背景,了解杜甫及其在诗歌上的贡献。在教学中感悟诗歌的情感。学习诗歌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2、能力目标:通过品读,在探讨交流中把握诗歌感情,学会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理解历史盛衰有其必然性道理,体会作者的忧国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诗歌的写作背景,表达的情感及写法特点。如何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内容——《春望》 导入: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令人遐想;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给人以希望。然而,谁又曾想过,那战火纷飞的春天的景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朝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诗,看看身在囹圄中的他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独特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参考教参)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其诗诗艺精湛,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被世人尊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到衰的尴尬年代,国力衰弱,政治腐败,空有才华而不得志。他的诗又多反映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困难生活的同情,其诗被称为“诗史”。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的都城长安。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u)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二)、朗读感知 1、感知诗歌,读准字音。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2、音频朗读,体会朗读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尝试把握节奏 4、再听朗读,体会朗读情感 5、学生再度,读出情感并能背诵 (三)内容感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破败衰亡,城中草木依旧,物是人非,更加凸显哀伤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情至深,哀伤之情深入骨髓,善喻善感,词格生动, 感悟时局花儿落泪,离愁别恨,触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不断,家书难求,思家念亲之情浓烈)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小事件展现大手笔,将忧国之情推向极致) 1、诗歌有极强的画面感,本诗也不例外。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抓住诗歌的意象,尽量利用想象的方法去体会诗歌呈现出的画面感,体会诗人那种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A、山河破碎、草木深沉,国家处于一片风雨飘摇之中。春景撩人,于亡国的心境格格不入,显得不合时宜。(都城春景,国都败象) B、感时伤怀,触目花泪流,恨别惊鸟心。(独伤天地伤) C、烽火三月,尸殍遍野。家人音信杳无,家书是何等的弥足珍贵。(战火连连,尸骨如山) D、忧愁的白发早已散落凋零,发簪早已羞于对白发的装饰,“不胜簪”的白发正好衬托出诗人的亡国之忧。(搔手弄白头,垂暮晚景忧) 2、诗歌赏析: 国破家亡,时局动荡,都城呈现一片衰败之景。感悟时事,人的心境极度悲伤,似乎连花也掉泪,鸟也伤心。连绵的战火阻断了亲情往来,家书难求,忧愁的白发日渐稀少,连发簪也插不上了。 三、教学探讨及互动交流 抓住重点字词,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问题: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破,深,感时、溅泪,恨别、惊心。白头短,不胜簪。 2、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作者的思家念亲之情? 烽火三月(连),家书万金(抵)。  3、互动环节(突破教参,引导学生对诗句作开放性的理解,打破固有思维模式) 探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中,对“草木深”一词的理解。 抓住“草木深”一词作探讨。对此句的理解,可根据学生的层次、倾向性等作分析。 “草木深”作两种理解: ?、繁茂迷人的草木,与亡国的惨象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作者的亡国之情。 ?、繁茂的树木丛中杂早丛生,无人打理,凸显京城荒凉衰落之象。 国家衰亡,山河依旧,昔日繁华的长安烟花之城,如今在战火中早已破败不堪。都城春天依旧,景致迷人,亡国之人怎能醉心于如烟的美景? 草木依旧,物是人非;草木虽繁茂迷人,但无人打理,所以杂草丛生,国都早已荒寂一片。渲染出一种国之将亡的凄伤。 4、学习诗歌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写景中蕴含抒情,为下文的抒情叙事作总体铺设。“国破”是叙事抒情的前提,“破国之忧”是整首诗的情感主调。 诗歌写景中抒情,抒情中含叙事。写都城春景,抒亡国之情,写生活小事,抒亡国之忧,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