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环境与课程组织的进化.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1 年6 月 湖南 学院学报 Jun.2011 第3 期 湖南 学院学报 2011 年 第11卷第3 期 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Vol.11 ,No.3 课程环境与课程组织的进化 安 玫 (新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师范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摘 要: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作为课程四要素构成了课程的生态系统,环境是其中活跃性很强的系 统因子,它既是课程组织系统的一分子,与其他要素交互作用,又可独立于教师、学生、教材之外,成为干 扰课程组织“子系统”熵值的要素。课程四要素间遵循耗散结构原理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在矛盾运动的 过程中实现课程组织系统的进化。 关键词:课程环境;课程组织;进化;耗散结构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831X(2011)03- 0038- 05 在国内,尽管对环境的界说已拓展到自然、社 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 会和心理等更广阔、全面的领域,但仍未摆脱笛卡 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 尔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将环境看作一个任由作 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 [2] 为主体的人拨弄和利用的客体世界。如田慧生先 身体” 。这一充满哲理的语言中蕴涵着 “人化自 生在《教学环境论》中对环境作出如下界定:“所谓 然”与“自然人化”相统一的思想。至此,在人与环 环境,主要是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 境的关系问题上,消解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人类 况和条件。对于人类来说,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 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万物的主宰,而仅仅是其所在 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 的整个生态环境中的一分子。 人“改造”自然却被自然警示,人创造生活却 就这样,人类在认识环境、改造环境的发展历 被“看不见的手”所指引,由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程中,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对环境的界说,从 境的力量之强大可见一斑。因此,我们说,“人与环 早期的“地域”界语、现代的“条件”界语到当今的 境绝非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所属关系,人处于环 “生态”界语,环境已超越主客对立的二元认识领 境中,二者相互营养。”因为“‘环境’一词本身就有 域显现出日益强大的主体间性,“可以说,‘环境’ [1] ‘紧紧包裹’的意思,像养育胎儿的胎盘。” 现代生 隐喻的是一个由许多复杂混合的变量相互作用、 物学研究的成果召示我们,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其 相互联系、相互缠结而构成的完整实体,是包括物 自主性也是不断地增强。 日益增加的自主性使其 理环境(群落生境)和所有的生命种类(生物群落) [3] 更多地从周围充满生机的生态环境中汲取能量、 的生态系统。” 信息、组织,因而,它也更加依赖于其生态环境。由 此,笛卡尔“主体”的神话被打破了,人与环境、主 一、课程环境与教育生态理念 体与客体间的对立已不复存在,他们之间构成了 一种既相互钳制又相互依赖的共生共存关系。 关于环境的“生态”界语被法国著名思想家莫 即使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