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浙江高考大餐中的特色菜 ——《论语》阅读复习(2011年5月) 1.关于考点 2011年浙江省高考的考试说明中,在“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第10条明确为:“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这里的括注内容明确了这一条的指向就是《论语选读》选修模块。 2.具体考法 (1)名句默写 (2)主观分析题 1.课题和相关专题 2.每篇课文的主要观点 3.每篇课文的重点问题 4.课后“相关链接”的内容 第一方面的熟悉:课题和专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 ,于我如浮云 。 2、沧浪之水清兮, ;沧浪之水浊兮, 。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 4、凭谁问, , 。 5、人生代代无穷已, 。 不知江月待何人,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 韩非子: 。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好,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第二方面的熟悉:每课主要观点 1.孔子提倡什么? 2.孔子反对什么? 3.有什么正面事例? 4.有什么反面事例? 5.内涵,理由,做法。 《为政以德》课后附文《中华文明是追求道德的文明》(P5) ——“有道”的社会就是“为政以德”。 ——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 ——孔子抓住了上古文化精神的核心——尚德,并能将其发扬光大。 《克己复礼》课后附文《礼教思想之变本加厉》(P11) ——理学家强调修身养性,把儒家文化中对“人格”的重视提升到极致,使其成为几近于宗教般的信仰。 (3)《知其不可而为之》课后附文《孔子的政治品格》(P21) ——在政治上,孔子最杰出的品格即是坚定的原则性,他自己的政治目标、政治原则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形成之后,从来没有动摇过。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在多次碰壁之后已知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被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4)《仁者爱人》课后附文《孔子人格的伟大意义》(P26) ——孔子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人爱同情是人间正道。 ——孔子的学问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学问。 ——当下即永恒,孔子的学问思想和生命实践共同指向永恒的本质和目的。 (5)《君子之风》课后附文《儒家的价值观》(P31) ——儒家的价值学说,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 ——儒家的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中庸就是要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 ——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孔子、孟子不讳言功。 ——儒家反对的“利”,乃指私利而言。 (6)《求诸己》课后附文《儒家乐观主义人生哲学》(P36) ——儒家特别重视现世的人生,珍视生命的价值,肯定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价值。 ——他们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激励奋起,冲破罗网”的人生奋斗精神;他们构设并执著地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追求合乎“道义”或“天理”的物质生活,追求充实而幸福的精神生活;倡导“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交往原则以及“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 (7)《周而不比》课后附文《原始儒家的交往观》(P40) ——“忠恕”两字本身就寄怀着与人为善的交往企求。 ——孔子把“信”这种真诚无妄之德运用于交往活动,首先要求朋友之间应该诚实守信。 ——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城市交往的目标,在于使交往主体间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理想状态。孔子率先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对待原则。他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都进行交结。儒家认为,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虽然应贯彻与人为善和诚实对待的原则,但这并非意味着彼或我可以放弃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