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11-04 01:59:57 社会科学 2016 年 8 期
叶晔
表1 明代环太湖地区词人词作之地理分布的已有研究成果
作者
统计方法
苏州府
松江府
常州府
杭州府
嘉兴府
湖州府
余意
以籍贯统计词人
212
76
77
104
125
31
孟瑶
以籍贯统计词人
307
113
108
116
139
36
苏州市
上海市
无锡、 常州
杭州市
嘉兴市
湖州市
汪超
以籍贯统计词人
287
106
119
102
154
36
以籍贯统计词作
3334
1328
942
2110
3865
566
摘要:明清词的发展,较之其他文体,更能体现江南文学的地域凝聚力和影响力。而对江南词 学版图的研究,必须有清晰的层次感。既要对“坏太湖词圈”的内涵、外延及形成时间作岀明确的界定 和阐述,又要摆脱静态、整体的思维定式,考察“环太湖词圈”的内部变化机制,及其中心从杭州至苏 州再至嘉兴的移动、发散之势。在此基础上.回归文学本位,探究这一文学地理现象背后的思想演变 理路,即元明词人的创作身份从士人向市民的转移。而淸初词人对此的回应,一是在词风、词境的重 塑上,作复倡雅正之努力;二是顺应阶层下移、散点分布的词学发展大势,这两点在词学地理上皆有 所反映。
关键词:江南词学;环太湖词圈;动态化;市隐词风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 (2016) 08-0173.10
作者简介:叶
晔,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浙江杭州
310028)
在词学研究领域,向有“环太湖文化区”的概念,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吴熊和先生在1995年上海 举办的海峡两岸词学讨论会上首先提出的。然而,我们细读吴先生的论著,发现他除了在《(柳洲词 选)与柳洲词派》一文中提过“(清初)词派在地域匕有共同性,主要出于环太湖地区与江南运河两 岸的一些相邻州县”外,并没有明确、系统的概念界定。此后,不少有关明清词研究的论著,皆对此 思路有所借鉴。如李康化《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研究》论江南词人的文化生态,张仲谋《明词史》 论明代女性词人的占籍情况,余意《明代词学之建构》论吴中作为明代词学的中心,都使用过“环太 湖”这一地理表述。特别是沈松勤的《明清之际太湖流域郡邑词派述论》一文,专门讨论了太湖流域 郡邑词派的形成原因及其词史意义。以匕成果,当然是对吴说的继承和发扬,但吴先牛?从未对这一概
念作出时间、空间及学术内涵上的清晰定义,而后续的使用却颇为频繁,以致相关观念II渐成为一种 思维上的惯习,缺少实质性的学术廓清。这对明清词研究及地域文学研究来说,其实是一个不小的困 局。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以往词学界对“环太湖”概念的使用,不仅在空间层面没有整约的划 定,还缺少时间层面的变化呈现。如果说前者指向的是“坏太湖词圈”Z概念界定的粗糙现状,那么, 后者指向的则是“环太湖词圈”之研究思维的定式化。这种思维定式,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将“环太湖词圈” 视作一个静态不变的整体,对其内部耍素的动态变化缺少必耍的考察。有鉴丁?此,本篇的主要戸的, 是在清晰界定“环太湖词圈”之内涵、外延的基础上,考察此“词圈”内部的变化机制及趋势,以更好地 认识“环太湖词圈”这一地理概念的深层词史意义。
一、有关“坏太湖词圈”的内涵、外延及形成时间
众所周知,南宋以后,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日盛,特别是晚明至清,地域文学呈现多方面的繁 荣。故从整体文学的视野來看,所谓“环太湖文化区”,不只是词学研究的专利,它同样适用于对诗、 散曲、传奇、小说等各类文体之创作与理论的研究。只不过在词学以外的研究领域,学者们更常用“江 南文化”、“江南文学”的概念,更关注整体层面的江南文学世界,且将之置于社会、经济、文化之“江 南”视域下,作互动式的宏观考察。考虑到本篇的写作目的,笔者选择使用“坏太湖词圈”这一相对狭隘 的概念,无意过多涉及其他文体在江南地区的发展情况,以进一步凸显元明清词发展的特有地理轨迹。
笔者所谓的“环太湖词圈”,指在明清两代的太湖流域,包括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 州六府,形成-个以词人为基本单元、以郡邑词派为基础板块的词坛格局。这i概念的内涵,既不在 具体某个词人群落,也不在若干词人群落的地域聚合,而是强调在特定地缘关系下的词坛向心力和凝 聚力,及在整体词坛中的绝对地域优势,甚至一定程度上的排他性。
从概念界定的角度来说,将“环太湖词圈”限定在苏、松、常、杭、嘉、湖六府,有其合理性和必 要性。但是,地理边界的划定,也会带來思维上的某些遮蔽,即很容易将之视为一个静态不变的整体。 故我们至少需留意两点:一、其边界不是i成不变的。从广义的角度来讲,自宋末杭越词人群,到元 末浙西苏南词人群,再到明中叶吴中词人群,直至明消之际江南郡邑词人群,这是一个从单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