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黄梅戏PPT课程教学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梅戏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自然灾害频繁。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毗邻地区的辐射 。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演出的影响,与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罗汉桩的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串戏是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连着的小戏,有以事串,有以人串。串戏情节比小戏丰富,人物突破了小丑等三小范围。一些人物需要用正旦等来扮演。为本戏产生造了条件 。康熙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的重要历史。这个阶段实践了传统剧目等的广泛传播,传统剧目丰富,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不少真事。 大戏主要表现人民对现实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劳动者的生活。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演出活动职业化,并从农村走进了城市。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等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内容。 第三阶段,1949至今。祖国成立后,黄梅戏迅速恢复和发展。1953年剧团在合肥成立。安庆地区也先后成立了专业剧团;1954年黄梅戏《天仙配》参加了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成功,该剧曾被拍成电影,轰动海内外。新创作、改编的优秀剧目陆续上演。一时黄梅戏还影响到外省地区,如湖北等省区也成立了黄梅戏剧团。香港、澳门还出现了用普通话粤语演唱的黄梅戏。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话剧等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解放后黄梅戏造就了大批优秀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突出贡献的严凤英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如马兰等相继在舞台上展现出他们精湛的演技,博得观众关注。 发展阶段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其曲调健康、朴实、明快、优美,表演形式活泼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也称打彩调,是黄梅戏班社职业化后,因常被演员用来向观众“讨彩”而得名。其曲调欢快、流畅,在花腔小戏中曾广泛使用。主调,又称正腔,系黄梅戏中传统正本大戏里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等。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 在音乐伴奏上,黄梅戏早期演出为“三打七唱”,即由三人演奏打击乐并参加帮腔。乐器分工是:堂鼓一人兼奏竹根节和钹,坐草台正中;小锣一人,坐上场门外内侧;大锣(又名”筛金”)一人,站在上场门外外侧。到20世纪30年代,伴奏除打击乐器外,又尝试用京胡托腔,后来还有人试用高胡和二胡伴奏直到祖国成立初期,由高胡作为主奏乐器的形式才被逐渐固定下来。 黄梅戏特点 严凤英,本名黛峰,艺名凤英,出生于1930年,安徽桐城人。黄梅戏表演家。历任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副团长等职务。 严凤英12岁拜桐城人严云高为师,不久便在业余班社里登台唱戏,为家庭不容,后离家出走正式搭班,改名凤英。1946年,她进安庆市,在群乐剧场演出,以《小辞店》等轰动安庆。严凤英因有此盛名而招致灾祸。为避祸,她离开安庆,暂脱黄梅戏。1951年,重返舞台,在群乐剧场演出。 1952年

文档评论(0)

renwofei8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