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可视化陈述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教材内容分析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诗的意象美,体味诗人的真情,并培养主动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阅读现代诗歌不多,对徐志摩知之甚少。本课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让所有学生模仿、练习、诵读;结合诗歌背景,走进康桥,走近诗人,品味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愫。 教学环境分析 本课运用“为你诵读”软件、微信、互联网以及多媒体课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实现了课堂多种形式的交互。学生课前使用手机下载软件,进行模仿练习,并通过家校微信群上传、分享作品,课上配以名家诵读,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了自主、分享、探究的学习方式。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品味诗的意象美,体味诗人的真情。 教学难点:培养主动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初读诗歌,感知诗情 走进康桥,走近诗人? 揣摩诗意? 品味诗情 诵读专场,深情诠释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情 同学作品欣赏 晓华,本名徐晓华,女,1963年生于南京。大学毕业后曾在如皋师范学校从事中等、高等师范教育近20年,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副主任。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三、走进康桥,走近诗人? 品味诗的意象美,体味诗人的真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离别康桥,诗人只字未提康桥,而是选取了一些景物作为告别的对象,选取了哪些景物?如何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带领学生了解剑桥大学作为精神家园对诗人徐志摩的影响。 *

文档评论(0)

dzz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