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P82)
2.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DNA含量 (P39);原理
在pH8.0(碱性)的环境中DNA的磷酸基团解离,使DNA在该环境中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方向泳动,因为各种DNA分子的电荷数、分子量、构象不同,它们在通过凝胶立体网格时所受的动力和阻力不同,所以泳动的速度有差异,以此达到分离的目的。
DNA显色剂多用EB,它能和碱基间的氢键结合,在紫外光照射下呈橘红色(530nm)的荧光。;实验步骤;影响DNA在凝胶中迁移速率的因素 ;;② 开环DNA(open circular DNA,OC DNA)
如果两条链中有一条的一处或多处断裂,分子就发生旋转而消除链的张力,形成松弛型的环状分子。;③ 线状DNA(linear DNA,LC DNA):
如果两条链均断开,即为线状DNA。
电泳时,三者泳动速度大小关系
SCLCOC; 未酶切质粒的电泳 对于未进行酶切的质粒来说,常会出现两条电泳带,一条是(松弛)螺旋状质粒DNA带,另一条是超螺旋状质粒DNA的带,以超螺旋状质粒DNA居多,移动速度也最快。有时还会出现三条带,其中一条是因为有一些质粒DNA在提取过程中遭到损伤而线性化,其移动速度介于螺旋状和超螺旋状质粒DNA之间,所以该条电泳带位于上述两种带之间。如果提取的质粒很好时,这条带会很弱,有时看不到。;Relaxed circle;;关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1.定义
能识别DNA的特意序列(酶切位点),并在此位点或周围催
化双链DNA分子的断裂,产生相应的限制性DNA片段。
主要存在于细菌体内。
切割不同来源的DNA分子将产生特征性限制性酶切图谱,具
有重大应用价值(“分子手术刀”)。;第一个字母取自产生该酶的细菌属名,用大写;
第二、第三个字母是该细菌的种名,用小写;
第四个字母代表株;
用罗马数字表示发现的先后次序。;;电泳结果分析;
1.未酶切质粒;2. EcoRI 单酶切;3. EcoR1+XhoI双酶切
M. 1kb DNA Marker.
;实验小结;? 常见问题:
1、提取的DNA不纯:
变性不充分;关键过程反应时间过短;
离心时间或速度???够。
2、提取的DNA成涂布状:
操作过程中用力过猛,动作粗暴;
操作系统有污染。
3、与染色体DNA分离不全:
变性过程不完全;
;;2.1.2 特点
①灵敏度高:测定下限可达10-5~10-6mol/L
②准确度高:能够满足微量组分的测定要求,相对误差2~5% (1~2%);
③操作简便快速;
④应用广泛。;2.2 原理;光谱分区;② 吸收光谱
在光源和棱镜之间放上某种物质的溶液,光源发射光谱中某些波长的光因溶液吸收而消失,这种被溶液吸收后的光谱称为该
溶液的吸收光谱。;苯和甲苯在环己烷中的吸收光谱;③ 入射光、透过光
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照射均匀的有色溶液时,光的一部分被
吸收,一部分透过溶液,一部分被比色皿的表面反射。如果入
射光的强度为I0,吸收光的强度为Ia,透过光的强度为It,反射
光的强度为Ir,则:
I0(入射光)=Ia(吸收光)+It(透过光)+Ir(反射光)
在吸光光度法中,由于采用同样质料的比色皿进行测量,反
射光的强度基本上相同,其影响可以相互抵消,上式可简化为:
I0(入射光)=Ia(吸收光)+It(透过光);2.2.2 光吸收基本定律: Lambert-Beer定律
透光度百分比 T(相同的比色杯,温度等)
T(% )= 样品透光度百分比 /“空白”透光度百分比
光密度 D,是光被吸收的程度:
D = lg1/T;朗伯定律:一束单色光通过溶液后,由于溶液吸收了一部分光能,光的强度就要减弱。若溶液的浓度不变,液层越厚(距离越长) ,透过光的浓度越小,光线减弱的程度就越大。
比尔定律:当一束单色光透过液层厚度一定的溶液时,溶液的浓度越大,光线强度减弱就越显著。
如果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都是变化的,那就要同时考虑溶液浓度c和液层厚度b对吸光度的影响。将朗伯公式和比尔公式合并,就可以得到;It;Lambert-Beer定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