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明节为何要做艾糍? 清明节为什么要做艾糍呢?农村的说法主要是“辟邪”。据说,新鲜的艾草是一种“辟邪”之物,在清明节吃艾糍就可以“辟邪”;又有人说艾是阳性之物,去世的先人生活在阴间,拜山时用于拜祭祖先,可起到调和阴阳的作用。 相传,几千多年来,每逢端午人们在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的同时,还会将采集到的艾叶插在门楣上,用以辟邪驱毒。 我们的感言 清明节吃艾糍这一传统习俗在从几千年前到现在,被完整保留下来了。在端午节都被韩国申请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的今天,我们这一习俗更显得弥足珍贵,各国都意识到了民族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型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的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它们都是我们的骄傲。所以,我们有责任传承这些传统文化,把它代代相传,一直流传下去。 * * * * * 清明节到了,寄托对先人的怀念的日子,去扫墓祭祖,当然少不了我手中拿着的这碟东西了,我们叫它艾糍。 杜步中学八(1)班 李芷珊 唐文倩(特产小吃探究小组) 解说:唐桦 李芷珊 指导老师 周剑容 艾草的别称 每当清明节前后,当家乡的山上长满了嫩绿的艾草,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心灵手巧的妈妈就开始行动了,我们总是跟随着妈妈,采艾叶,做艾糍,忙得不亦乐乎。看着我们亲手做出的成果,实在是令人食指大动啊! 制 做 艾 糍 所 需 要 的 材 料 第一步:准备馅料 把花生和红糖碾碎,把准备好的白糖和花生混合在一起,如果你喜欢还可以加入芝麻。 第二步:将嫩艾叶放到锅里煮十来分钟捞起来放到清水浸泡,把艾叶的涩味去除。然后洗净捞起尽量剁碎。 第三步:和外衣 放入砂糖和水煮艾叶成糊,将其和入糯米粉中,加煮过艾叶的热水和,艾糍外衣即成。 第四步:包艾糍 将准备好的馅料包入艾叶的面团中,就象包汤圆一样,但最后压扁并给每个艾糍附上一小片柚子叶/芭蕉叶,环状码放入蒸笼里;?甜的我们包成最传统的一团一团;咸的用包白角的方法,方便按形状分辨味道。 成形后的艾糍整齐地放摆放着,艾糍的味道看个人喜爱,可咸可甜。圆的都是包着饱满的馅料的甜艾糍。 第五步蒸艾糍 将蒸笼放入锅里,通常蒸15~20分钟。另一种做法是用水煮,直接投入滚水中,煮到用筷子插下去没有硬心,柔软为止,但是这种简单做法的香气没有用蒸的香,外表不粘。 还有一种煮法是:油炸。像其他的糯米糍一样可以用油炸的方法。 油炸的又香又甜。蒸的软糯甜香,口感略微粘牙,带有淡淡的艾草清香,花生馅甜蜜香脆,一口咬下去,汁液流进嘴里,让你来不及反应,甜蜜的味道让人顿觉得像春天般格外美好! 他山之石 不同地区做艾糍并不相同。用艾叶也可以做成另一种美食——清明果(或称青团)。“清明果”顾名思义与“清明节”紧密相关。它是把艾叶捣烂后连同汁液与糯米粉、早米粉按一定比例揉搓成粉团,然后加工成面皮,再根据个人口味填加馅料,最后把面皮捏合成型。从前以为清明果只有赣东北有,后来知道与赣东北相邻的浙江、福建地区都有吃清明果的习惯,这可能与艾在这些地区生长的普遍性有关。 艾糍的来历,要追溯到秦代。岭南属百越,有三大部族联盟。其中在广东与广西交界之处,属于西瓯国。秦代平定百越,西瓯人一部分融合到汉人中去,未有融合那一部分在东汉时因抗汉皇朝失败,其遗民史称乌浒蛮。当时乌浒族人大量聚居于两广交界之地,生存在南江流域一带的为乌浒人。当时,部落正从母系社会转为父系社会,从游牧到定居,从采摘野果到进入农耕社会初期,这时候的稻谷产量是很低的。这样,打下的粮食未到新谷收获便断炊了。 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天上的神仙食神巡游到南江地域,但见村里断炊,人们饿得皮包骨,便降下云头变作一位老人,柱着拐杖问:“你们都怎么啦,一个个骨瘦如柴的?”村民便诉苦道:“田里的禾穗要到六月才成熟,我们已断炊三个月了,每天只能上山摘野果,挖野菜来充饥,现在就只剩路边的那些苦草了。”食神听完,便说:“你们可别小看这些苦草啊,可采回家用滚水煮泡,再榨干剁碎,加些盐,做成糍来吃啊!”说完,食神化作一缕青烟而去。于是,村民们便把这些苦草拔回家中,按照食神说的办法造成糍来吃,不但不苦了,而且还有芳香气味。吃了一段时间,人们的气喘和胃肠病都好转了,一个个精神十足,六月又到了,人们开始收割稻谷,不愁饥饿了。 由于这种苦草是五月份最旺盛,人们总算“挨”过来了,便给取了个名字叫“挨草”。但这个“挨”字又不好意头,“挨”与“艾”同音,便称为“五月艾”,用它来造的糍便叫“艾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