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情绪体验逐步深刻.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一、亲子关系 二、同伴关系 三、师生关系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人际关系概述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一、亲子关系 (一)亲子关系的变化 (二)父母的教养方式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一)亲子关系的变化 1、交往时间的变化   研究发现5-12岁儿童的父母比学前儿童的父母在教导儿童,为儿童阅读、与儿童谈话,与儿童做游戏的交往时间少了一半。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2、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减弱。   6岁以前,父母替儿童做出决定,6-12岁在父母的监督引导下做出决定,12岁以后儿童更多的是自己做出决定。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二)父母的教养方式 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忽视型、放纵型。 权威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什么?   权威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积极肯定和接纳的,对儿童有明确的要求。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专制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什么?   专制型父母对儿童严厉、粗暴、缺少温情。 忽视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什么?   忽视型父母对儿童缺少关注与爱,很少提出要求和控制;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放纵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什么?   放纵型父母对儿童高度接纳和肯定,允许儿童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很少提出要求和控制,偶尔对儿童提出纪律要求却不能坚持下去。 讨论:   父母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三、同伴关系 (一)小学儿童的友谊 (二)小学儿童的同伴群体 (三)小学儿童的同伴接纳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的友谊 友谊是人际关系深化发展的结果。 1、儿童友谊的发展的阶段(可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稳定阶段(3~7岁):此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同伴之间存在的是一种短暂的游戏关系,在一起玩的那就是朋友。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第二阶段:单向帮助阶段(4~9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满足自己需求和愿望的才是朋友。 第三阶段: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6~1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带有明显功利性,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能长久保持如一。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第四阶段:亲密共享阶段(9~15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朋友之间应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此时,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第五阶段:友谊阶段(12岁以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朋友的选择性逐渐增强,选择朋友更加严格,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持续时间一般比较长。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2、在群体中,小学儿童的择友通常有四个标准:直接接触关系、接受关系、敬慕关系、其他关系。 直接接触,用儿童的话来说就是一起玩; 接受关系反映同伴对自己的帮助; 敬慕关系反映儿童择友的出发点是对同伴的行为特点和心理品质的赞赏; 其他关系? 包括空间距离、传统关系(两家是世交),传递关系(朋友的朋友)等等。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各年级儿童择友标准的变化(%) 择友标准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直接接触 41 21 36 25 28 接受关系 16 24 27 15 11 敬慕关系 13 55 30 57 59 其他关系 0 0 7 3 2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3、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 从总体上来说,小学儿童的择友表现出同质性和趋上性。 同质性即选择与自己各方面相似的人做朋友; 趋上性即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二)小学儿童的同伴群体 1、小学儿童的班集体 小学时期是开始建立同伴群体的时期。最明显的同伴群体就是班集体。 班集体形成经历的几个阶段: (1)松散阶段 (2)凝聚阶段 (3)形成阶段 (4)优化阶段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2、小学儿童的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1)自发性(2)相似性(3)相容性(4)畅通性 (5)权威性 非正式群体多以同性别为主。 对非正式群体,教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开展工作:p100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的同伴接纳 依据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可以把小学儿童分为人缘型、嫌弃型、孤立型以及中间型。 人缘型儿童是在群体中受到欢迎的儿童,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嫌弃型儿童是在群体中受到排斥的儿童,是同伴不愿意交往,在群体中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儿童;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孤立型儿童是受到忽视的儿童,他们游离于集体之外,或不善于交往,或不敢交往,既不受欢迎,也不受排斥,大家对其并不在意;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