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教学大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5 《食品科学》教学大纲 供 临床营养 专业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食品科学 FOOD SCIENCE 课程号(代码):504104040 课程属性:专业课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 学分:4 总学时:64 理论学时 48 实验学时 16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了解食品中基本成分的加工特性、熟悉常用食品保藏技术原理以及掌握不同种类食品原料学特征,为今后从事临床营养、公共营养以及食品营养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第一章 碳水化物的加工性质 1.绪论:食品科学简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2.食品的定义及分类 3.碳水化物的种类及化学结构 4.单、双糖的物理特性:甜度、溶解度(波美度、白利度概念)、结晶性质、吸湿性和保湿性、渗透压力、粘度、冰点降低; 单、双糖的化学特性:水解反应(转化糖)、异构化(葡糖浆)、酯化、褐变反应、焦糖化反应等 5.淀粉的物理特性:淀粉的结构(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淀粉颗粒的大小、形状、晶体结构 淀粉的化学特性:淀粉的呈色反应、水解反应(糊精、淀粉糖浆、DE值)、淀粉糊化和淀粉老化的概念、本质、影响因素及防止老化方法、淀粉在食品中的应用 6.膳食纤维的加工特性:不同种类膳食纤维的化学结构、常用膳食纤维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第二章 蛋白质的加工性质 蛋白质的分类:按化学组成和溶解度分类、按蛋白质分子形状分类 蛋白质的理化特性:水合性质、溶解度、胶凝作用、乳化性质*、发泡性* 2. 植物蛋白质:面筋、大米蛋白质、玉米蛋白质、大豆蛋白质 3. 动物蛋白质:肌肉蛋白质、胶原和明胶、乳蛋白质 第三章 脂肪的加工性质 1.脂肪的物理特性与结构的关系:色泽和气味、熔点和沸点、粘度、折光指数、浊点和冷冻试验*、烟点和加热试验*、固体脂肪指数* 2.油脂特点的表示方法:皂化值、酸价、碘值、过氧化值 3.食用油脂在贮存和加工中的变化:油脂的水解、油脂的氧化酸败、油脂在高温下的变化(化学变化、品质变化) 4.食用油脂制品的特点:烹饪油、煎炸油、色拉油、起酥油、人造奶油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加工性质 1.常见几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 2.食品中维生素在贮存和加工中的损失 3.维生素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4.食品中矿物质分类及其存在形式 5.食品中的矿物质对食品性状的影响*。 食品感官质量构成及感官评价 食品的感官质量 1. 食品感官性状与食品质量的关系 2. 食品中的呈味物质:酸味和酸味物质、甜味和甜味物质、苦味和苦味物质、咸味和咸味物质、辣味和辣味物质、鲜味和鲜味物质、涩味和涩味物质 3. 食品中的呈色物质:食品天然色素的分类及结构特点*(植物性食物的颜色、动物性食物的颜色)、褐变作用(酶褐变、非酶褐变) 4. 食品中的呈香物质:植物性食品的气味成分、动物性食品的气味成分、加工食品的香气成分 食品附加质量 1. 食品附加质量的概念 2. 食品的附加质量:包装质量、方便性、信息性(食品标签内容)、文化性、合理性与经济性 第三节 食品感官评价 1. 食品感官评价的条件:人员的筛选与训练,环境条件,样品的制备 2. 食品感官评价的方法*:差别检验、标度和类别检验、分析或描述性检验 3. 食品感官评价的应用:市场调查、新食品开发、食品生产的质量控制 第六章 食品保藏理论基础 食品败坏原因 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 2 .食品保藏中的品质变化 食品干燥保藏 1食品中水分存在状态 2.食品中水分与微生物的关系:水分活度Aw的定义、等温吸湿曲线* 3.干燥保藏的基本原理:Aw对微生物的影响、Aw对酶活力的影响、Aw对非酶褐变的影响 4.水分活度对食品营养素和色香味变化速度的影响 5.食品干制过程的特性*:干燥曲线、干燥速率曲线、食品温度曲线 6.食品干制过程中物理及化学变化 7. 食品干制前的预处理、干制品的贮藏与复水 食品低温保藏 1. 冷藏、保藏的定义 2.低温保藏原理: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Q10的概念*;低温对微生物的影响 3.食品冻结:冻结点、冰晶的形成、最大冰晶生成带 4.冻结速度与冰晶分布的关系及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5.食品在低温保藏时的品质变化:水分蒸发、冷害、食品干耗、变色、微生物增殖 6.食品冻结方法及前处理 7.冻结食品的解冻规律及方法 高温与食品保藏 1.热保藏程度:灭菌、商业无菌、巴氏杀菌、热烫 2.微生物的抗热性表示*:对数死亡法则,热致死曲线、D值、Z值、F值。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