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结尾的思考-江苏南通第二中学.DOC

对语文课堂结尾的思考-江苏南通第二中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浅谈对高中语文课堂结尾的思考 南通市第二中学 刘琴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绝大部分语文教师都非常注重课堂的开始导入部分,通过形象生动的导入引生入境,从而更好的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但对于语文课堂如何生成耐人寻味的甚至发人深思的结尾,认识到这一点并认真考虑的教师并不是太多。一直以来,笔者都比较关注语文课堂结尾的处理:如何处理结尾细节问题?如何更好的通过结尾对一堂语文课的所学进行总结乃至升华通过广泛地参与听课评课、教学实践以及课后对高中语文教师调查研究统计,得出如下结论: 从上统计图表不难看出只有不到80%的语文课堂有结尾,而不是讲到哪儿算哪儿,不少语文课堂往往把下课的铃声当做现成的“结束语”。而即使有结尾的语文课堂中又有超过半数的是诸如“今天我们学习了”“本文的主旨是”“这节课的作业是”来作为结尾的固定形式,这些为了结尾的“结尾”往往弃之可惜,却常常食之无味,往往会使得一堂本来比较精彩的课堂变得虎头蛇尾。仅有不到30%的课堂结尾是经过精心设计、甚至是在教学过程中天然生成却又十分恰当巧妙的。不少一线教师感慨,好的课堂结尾可遇而不可求;为了精彩的课堂结尾,教师们“上下而求索”,甘愿“为伊人憔悴”。其实对于语文课堂的结尾只要精心设计、认真谋划,总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甚至具有意想不到的点睛之妙。 一、当断则断,适度留白 一节语文课结束的客观标准是响起的下课铃声,实际的标准是老师的那句“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然而语文教学的现实情况中,客观与实际的完美契合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当断不断,啰嗦拖堂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甚至反感;当机立断,适度地为学生留下想象和思考的余地常常更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讲授苏联作家肖洛霍夫作品《一个人的遭遇》快至尾声时,学生们还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为人物多舛的命运唏嘘不已,怎样才能带领他们走向文本更深更远处呢?笔者灵机一动,引领全班同学再次将目光投注到板书——文章的题目,适当回顾故事的情节起伏后发问“索科洛夫和凡尼亚好不容易走到一起组成一个家,他们还会遭遇什么?” 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他们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彼此珍惜。” “不一定,也许还会有战争,有灾难” “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叫作‘否极泰来’吗?” 整个思维发散、表达尽情的过程中, 教师既没有打断学生的自由发言,也没有加以过多的评价,微微颔首和意味深长地微笑一直持续到下课铃声响起。这次“留白”不但尊重了学生的需求和选择,更是发挥了它促进思维、提高全面认识问题能力、激发学生拓展延伸阅读兴趣的巨大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联想,探索研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填补空白之处,哪怕是一些还不算成熟的想法或是观点,都会从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再如一堂稍显平淡的随堂课,笔者特别介绍班上一名对古曲唱词比较感兴趣的同学,打算为大家现场演绎《江城子》时,在场的所有学生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期待。只见一位清秀的女生温婉地说道,她在自己熟悉的古曲中未能找到合适这首婉约词的,所以重新在现代歌曲中选择了一首她认为相当不错的用来配唱。当她深吸一口气后缓缓吐出的,竟是用台湾电影《滚滚红尘》(三毛编剧)的主题曲来配唱《江城子》,那种哀婉清丽、缠绵悱恻的乐音与悲戚缱绻、如泣如诉的唱词居然如此妥帖相宜,这样的结尾真切的实现了“余音绕梁”的效果。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学生不应该只是教育的手段,而应该是目的。其实,好的课堂结尾更是一个新的开始,在当断之处果断收尾,在留白里给学生更加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感悟。 二、妙手偶得,水到渠成 课堂结尾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环节的事先预设是必要的。但是空洞泛华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懂得了”,生硬的结尾是不会触动学生心灵,浮于形式的结语不会让他们真正有所收获。 《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尾声,欧·亨利式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小说结局让学生不由自主地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抬眼望去,窗外校园里金灿灿的银杏树叶恰好趁着秋风片片落下,教师抓住这个偶然,相机作结:“琼珊生死攸关时刻,幸好有贝尔曼不惜生命完成的常春藤叶。可是我们不一定会遇到那个好心的人,看看窗外的银杏树叶依旧会飘然落下。不过,我们为什么不能积累自己的‘常春藤叶’呢?生活的点滴动容,生命的些许感恩都可以成为我们打败懈怠、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此处宕开一笔,由课内自然过渡到课外,有文本拓展至社会人生,由生命中的“他助”延伸至“自助”,倡导寻找属于自己的“正能量”! 又如台湾作家杨子《十八岁及其他》一文,学生非常认同文本的看法,并且总结出“两代人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