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45卷 第 6期 土 壤 学 报 Vol45,No6
2008年 11月 ACTA PEDOLO GICA SIN ICA Nov. , 2008
南方三种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
Ⅰ团聚体物理保护作用
1 1, 2 1 1 1 3
周 萍 宋国菡 潘根兴 李恋卿 张旭辉 L ao sheng W u
( 1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 南京 2 10095)
(2 山东省济南市烟草专卖局 , 济南 250 100)
( 3 D ep artm ent of Environm ental Sciences, Un iversity of Californ ia R iverside, CA 9252 1, U SA )
摘 要 选取我国南方三种典型水稻土的长期试验田,采集长期不同处理下的未破坏土壤样品 ,采用
低能量超声波分散法分离得到不同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 ,研究不同处理下这些团聚体颗粒组中的有机碳
( )
Soil organ ic carbon, SOC 含量及其分配变化 ,探讨土壤有机碳积累与团聚体物理保护的关系 。结果表明:供
μ μ
试三种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的组成以 200 ~20 m 和 20 ~2 m 粒径为主 , 分别 占 22 %~43%和 27%~44 % ,
μ μ (
微团聚化作用较强 。SOC含量以 2 000 ~200 m 和 2 m 粒组中最高 ; 而易氧化态碳 L ab ile organ ic car
) μ ( )
bon, LOC 主要富集于 2 000 ~200 m 粗团聚体颗粒组中 , 其 占 SOC 的比例 LOC / SOC 也是以该粒径中明
μ
显最高 。直径为 2 000 ~200 m 的粗团聚体颗粒组作为新增有机碳的主要载体 , 随不同耕作和施肥等长期
处理的变化最为强烈 , 其中又以红壤性水稻土的 SOC和 LOC 随不同施肥的变化最为强烈 , 说明其 良好管理
μ
下的有机碳累积效应最为显著 。统计分析表明 ,全土的有机碳积累量与 2 000 ~200 m 粗团聚体的有机碳积
( 2 )
累量之间的关系可用抛物线拟合 R = 095, n = 8 。由此看来 , 长期试验下新固定的有机碳积累及其粗团聚
体保护可能存在某种饱和机理 。计算表明 , 供试水稻土的粗团聚体保护在长期试验期内还未达到其饱和限 ,
本研究结果支持了我国学者对于近 20 年来南方水稻土特别是红壤丘陵区水稻土有机碳固定速率较高的认
识 。同时 ,红壤性水稻土的粗团聚体保护作用最强 ,仍然具有明显的固碳潜力 , 这也提示土壤中氧化铁对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