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新传统:传统调解与现代法治对话.pdfVIP

开新传统:传统调解与现代法治对话.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 传统之调解 孕育于古老的中华文明,调解制度汲取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成分。与现代 法治所推崇的诉讼解决纠纷制度相比,通过调解来解决纠纷是我国一项优良的 传统法制。在古代社会中这一制度备受推崇,民谚语十案九说合。当一县官处 理纠纷尤其是婚姻、家庭、债务之类的民间细故,调解具有一定的优先性;族 内邻里之间的纠纷也常常通过调解得到事先的解决。和息达成者,有因州县调 处者,有因两造亲友调处者,有因地方绅耆调处者,亦有由两造自行请息者。 传统调解这一传统法制之优良性,较之讼诉有二,其一,成本较低,无论是就 纷争两造还是国家司法机构,调处不废农务,不烦官府;其二,传统调解较诉 讼能够维系着良好的人际和谐关系,且其结果更能使人心服口服。传统调解制 度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追求人际间和谐关系,彰显着以人为本 的情怀,传达出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怀精神,流传数千年。 1.1 优美之法制 1.1.1 走进传统:立法和司法视域中的调解 传统调解制度在历代备受推崇,无论在立法领域还是在司法领域我们都看 到调解制度无处不在。 早在西周时期,在地方官吏中就有“ 司万民之难而谐合之” 的“调人”之职。至 汉代建立了较为严密的司法调解制度,设“职听讼” 的乡啬夫一职,通过调解以 ① 决纠纷。唐代武则天曾作《明堂乐章》,其做一首《讼息金科》。 元代《至元条 格》规定“诸论述婚姻、家财、田宅、债负,若不系违法重事,并听社长以理谕 解,免使妨废农务,烦扰官司。” 明代宣谕劝导人们敦务本业、谨守法度,不要 教唆词讼。顺治颁布《圣谕六条》,康熙修定其为《圣谕十六条》,其重要内容 之一即是倡导息讼,《圣谕十六条》言“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 乡堂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 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 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职保甲以弭盗贼, 解仇愤以重身命” 。一国之最上人君将“ 息讼”与“ 弭盗” 、“完粮” 并重,调解之重 要性显形。清末谘议局亦将息讼视作其职责的一部分,清政府谘议局呈请成立 息讼所文,“ 民间词讼,多属衅起细故。一经讼棍煽唆,动辄经年废止,言之殊 堪痛惜!兹当自治会渐次成立,拟附设息讼所,随时排解,以除积弊。”“ 民事 ① 旧唐书卷三十.音乐志三. 3 词讼,大半系婚姻地土钱债细故,本无甚冤。抑揆其起衅,原因均由彼此互相 争执相持不下,至生事端。倘遇本地公正绅耆从中开导排解,不难立时冰释。 否则,设遇好事讼棍,乘机怂恿,再加多方架唆,遂成讼端。鼠牙雀角之争, 盖由于此及词讼,一入衙署,将吏役勒索,门丁诛求,往往每兴一讼,动费数 十百金,尚有未经堂讯者。倘再造中悔息讼,为丁役者又复勒索,规费仍必饱 其欲壑而止。兴讼之家,有因口角细帮,终至于破家财产者,不知凡几,言之 殊堪痛恨,查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第三十六条第九款,关于城镇乡全体赴官诉 讼及其和解之事,现在城镇乡自治会渐次成立,拟附设息讼所,随时和解以息 讼端。”①从先皇文明到兴盛汉唐再到明清时代,传统调解制度在立法和司法领 域构成了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发挥着其重要作用。 1.1.2 成本的维度 民谚云:衙役见钱,苍蝇见血。官司未见官,衙役先吃饱。传统调解之所 以受人们青睐,在于相比诉讼而言,节省人力财力。当人们寄希冀于诉讼止争, 往往牵涉更多的时日以及财产。宋人胡石壁言“词讼之兴,初非美事,荒废本业, 破坏家财” 。明代官箴有言,“ 一字人公门,小民栗栗然,视官若帝若神明不可 测也。于是为请托,为延讼师,为斋发公差,为贿证佐,为央保,为铺垫,为 集亲知以相角助,朝朝酒食,节节银钱,入赎于公者一,而民费且数十倍,谈 虎心惊矣,由此言之,息讼宁直如许也。”②朱熹在《劝谕榜》中亦称“劝谕士民 乡党族姻所宜亲睦,或有小忿,宜起深思,更且委屈调和,未可容易论诉。盖 得理亦须伤财废业,况无理不免坐罪遭刑,终必有凶,切当痛戒。”③一旦因翁 头小利提起诉讼,尚不论差扰之费,单论候批令牌以及往返乡城亦需时日。若 因小愤而涉讼,即便争得小利,倘若致破家,可谓得不偿失。瞿同祖在描述清 代地方政府中讲述道,服务于衙门的州县官以及衙役、书吏等薪水过低,尤其 是书吏并无薪水,其收入来源于“ 陋规

文档评论(0)

lh2468l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