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试题:7李清照词两首+Word版含答案课件.docVIP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试题:7李清照词两首+Word版含答案课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7 * 李清照词两首 一、课外阅读 ( 一)(2018 · 吉林实验中学高二期中改编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 完成 1~2 题。 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 , 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 , 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 , 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 , 不惯起来听。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窗前谁种芭蕉树” 的意思是: 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 , 人人都栽种 芭蕉, 以寄托自己的情思。 B.词的上片描述了芭蕉树的“形”与“情” , 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 本词写芭蕉 , 由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 , 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首句借芭 蕉以寄情思 , 表达了在失意、无奈与痛苦中煎熬的词人对幸福生活的 向往。 D. 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起来 , 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 , 静寂的雨夜 , 词人辗转难眠 , 听窗外苦雨 , 绵长的愁绪 , 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 , 更重 更深。 解析:A “窗前谁种芭蕉树”意为 : 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 , 不知是 谁栽种的芭蕉 , 寄托了自己的情思。 2. 有人评论: 下片结句用“愁损北人 , 不惯起来听”煞住 , 看似平淡, 实极深刻。试结合李清照生平做简要分析。 解析: 此题要求结合李清照的生平来简要分析 , 首先抓住关键词“北 人”, “北人”, 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 “沦落之人”。李清照此时 已是漂泊沦落之人 , “北人”正切合此时的身份和心境。词人通过长 夜孤枕难眠、雨打芭蕉之声的单调连绵和客居异乡的飘零处境 , 抒发 了深沉浓重、凄凉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答案: 从字面上看 , “起来听”似乎纯系由于“北人不惯” , 但这里的 “北人”, 实际上应解作 “流离之人”“沦落之人”, 因此, 这种“不惯” 也就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难以适应的不惯 , 而是一种飘零沦丧的异乡 之感导致的不惯。 (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 完成 3~4 题。 ①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 , 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 , 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 , 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 村桥原树 ②似吾乡。 【注】①此诗作于宋太宗淳化二年 (991) 作者被贬商州时。②原 树: 原野上的树木。 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 , 表现了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时悠然自得的 心态和浓厚的游兴。 B.颔联上句从听觉入手 , 下句从视觉入手 , 从耳闻、目睹两方面描写了 商州山区的景色。 C.尾联下句写到眼前的事物景色很像自己的家乡 , 这使得作者身在异 地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得到了慰藉。 D.颈联采用了对仗的手法 , 用“胭脂”与“白雪”相对 , 突出红色的鲜 艳和白色的纯洁。 解析:C “这使得作者身在异地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得到了慰藉” 理解 错误。“何事吟余忽惆怅”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 闷不乐, 后句作答 , 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 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 传神地反映出了诗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 的变化。 4. 山峰本来就不能说话 , 作者为什么还要说 “数峰无语”?结合本诗谈 谈你的看法。 解析: “数峰”句写数峰宁静 , 不从正面着墨 , 而从反面出之。先写万 壑之中的天籁之音 , 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 ,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 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 语而此刻忽然“无语” , “数峰无语” , 暗用了拟人的手法 , 使山峰的 宁静更加突出。 答案: ①不说山峰寂静而说山峰无语 , 颔联用前一句的动衬托了山峰 的静, 从反面表现了暮色中山峰的宁静 ; ②这样写仿佛山峰原来能语 , 而此刻无语 , 这是暗用了拟人的手法 , 使山峰的宁静更加突出 , 富有情 趣。 ( 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 完成 5~6 题。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 ① 赵彦端 憔悴天涯 , 故人相遇情如故。 别离何遽, 忍唱《阳关》句! 我 是行人, 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 , 回首斜阳暮。 【注】①赵彦端 : 宋代词人。几十年从宦生涯 , 飘泊流离。这首词 大概是在晚年旅途上所作。管倅是他的友人。 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人在飘泊途中相遇 , 可谓“他乡遇故知” , 可惜相聚短暂 , 转眼离 别。“何遽”二字意思是“多么匆促” 。 B.好友重逢理应畅叙离情 , 却不能如愿。聚散匆匆 , 怎能不伤怀、悲切, 只能唱一曲《阳关》以遣情怀。 C.词人与友人都是命运不能自主的“行人” , 羁旅他乡, 又无奈离别 , 愁绪无边。“更”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