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腹泻病大课.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除新生儿死亡外(总44%),第二位(肺炎 、腹泻) 也有报道是14%。/pmnch/media/press_materials/fs/fs_mdg4_childmortality/en/ * 根据Lancet的Meta分析进行估算,这十五个国家占到总死亡人数的73%,均为发展中国家。 /bulletin/volumes/86/9/07-050054/en/ * 发达国家 细菌 不明原因 轮状病毒 杯状病毒 轮状病毒 大肠杆菌 寄生虫 其他细菌 腺病毒 杯状病毒 星状病毒 腺病毒 星状病毒 不明原因 欠发达国家 小儿腹泻病的病原分布 轮状病毒的结构 1973年澳大利亚 Bishop RF 电镜发现人类human rotavirus 轮状病毒(RV)属呼肠病毒科RV属 电镜下:65-75nm的20面体,核心45-50nm,周围包绕二层壳体,内壳有22-24个辐射状结构亚单位,伸出与外壳汇合成车轮状,故称轮状病毒 常温下存活7个月,耐酸,不能被胃酸破坏, -20?C可长期保存 Photo Credit : F.P. Williams,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Adapted from Parashar et al, Emerg Inft Dis 199814(4) 561–570 粪便中的轮状病毒颗粒 细菌 致腹泻大肠杆菌 致病性 enteropathogenic E.coli, EPEC 产毒性 enterotoxigenic E.coli, ETEC 侵袭性 enteroinvasive E.coli, EIEC 出血性 enterhemorrhagic E.coli, EHEC 粘附-集聚性 enteroadherent aggregative E.coli, EAEC 真菌( fungi ):白色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 寄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隐孢子虫 空肠弯曲菌( campylobacter jejuni) 耶尔森菌(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其他: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等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AAD ) 一些抗生素可降低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和乳糖酶的水平 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非感染性因素 饮食因素 食物质和量的变化(过早喂淀粉和脂肪食物) 过敏性腹泻:对牛奶或大豆过敏 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食物不良反应 非IgE介导 非中毒反应 中毒反应 食物不耐受 IgE介导 食物过敏 发病机制 Pathogenesis 渗透性腹泻: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 分泌性腹泻: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 渗出性腹泻: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 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肠道运动功能异常 不少腹泻并非由某种单一机制引起,而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病毒性肠炎发病机制 病毒侵入小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并复制 黏膜受累,绒毛被破坏 绒毛缩短 微绒毛肿胀,紊乱并脱落 线粒体、内质网膨胀 双糖酶活性下降 载体减少 消化吸收面积减少 双糖(乳糖)吸收减少 葡萄糖钠与载体结合 偶联转运吸收障碍 营养物质吸收减少 部分乳糖分解为小分子的乳酸 渗透压增加 水样腹泻 RV由11个基因片断组成,分别编码6个结构蛋白和5个非结构蛋白,NSP4(非结构蛋白4)与发病机制关系密切 RV引起腹泻的机制(研究进展) A组RV病毒基因组功能 NSP4是具有多种功能的液体分泌诱导剂,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 作用于固有层细胞,激活Cl-分泌和水的外流 改变上皮细胞的完整性,从而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本身可能形成一个通道或是激活一种潜在的Ca2+激活通道,导致分泌增加 通过旁分泌效应作用于未感染的细胞,扩大了被感染的黏膜上皮细胞的感染效应 直接作用于肠道神经系统(ENS),类似于霍乱毒素引起的腹泻 产毒性大肠杆菌 附着到小肠黏膜上进行繁殖 在小肠上部,通过 菌毛上的粘附因子 肠毒素 不耐热肠毒素 Labile toxin, LT 耐热肠毒素 stable toxin, ST 腺苷酸环化酶 鸟苷酸环化酶 细胞内ATP cAMP?? GTP cGMP?? 抑制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Na+、Cl-和水,并促进Cl-分泌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