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 轼 北宋文豪苏轼 (1036~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人。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 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 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 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 书(翰林学士) ,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 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 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 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 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 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苏东坡传》林语堂 定 风 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绘画取法文与可,在宋代文苑中以“文苏”并称。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绘干枝扭曲的枯树,若挣扎伸展,坚硬顽强;虽笔墨不多,却有孤傲险怪之气,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本幅墨竹纵131.6厘米,横105.4厘 米,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全图呈 “∽”形构图,吴镇在《墨竹谱》中将这种 构图称之谓“俯而仰”。此图竹竿曲屈而劲 挺,似竹生于悬崖而挣扎向上的动态。 《宣和画谱》认为“竹本以直为上,修 篁高劲,架雪凌霜,始有取也”,弯曲的竹 子本不可取。 而据记载文同却偏爱画纡竹,或许正 因为变形而又顽强向上的竹子,更能引起他 的思想共鸣。此图竹竿用笔自然圆浑,墨色 偏淡,节与节之间虽断离而有连属意。画小 枝行笔疾速,柔和而婉顺,枝与枝间横斜曲 直顾盼有情。 此图之竹叶更是笔笔有生意,逆顺往 来,挥洒自如,或聚或散,疏密有致。在墨 色的处理上更富有创造性,以浓墨写竹叶的 正面,以淡墨表现竹叶的背面,使全图更觉 墨彩缤纷和有丰富的层次。综观全图,竿、 节、枝、叶,笔笔相应,一气呵成。充分体 现了文同非凡的笔墨功力和对竹的深刻的理 解。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筼筜谷,陕西洋州地名,谷中多偃竹。偃竹是一种竿粗节长的迎风仰斜的竹子。 文章开头别开生面,打破了一般画记的程式 (记画的内容、评画的得失、讲画的传世情况) ,也突破 了一般散文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的表现手法。 刻意创新,以议论为先导,给人独特新奇的美感。 第二段,回忆往事。 通过对文与可的轶事以及二人之间相知相得、 超尘脱俗的亲密关系的回忆,表现文与可 的高洁 品格和笃厚的个性,表达对亡友的深切怀念。 苏轼和文同是表兄弟,两人相知日深,政见略同。对王 安石的变法都持异议。苏轼因此一贬再贬,文同也自请外放远郡。两人都不以 去就升沉为怀。 以两人的遭际交往而言,可忆可叙之事正多,而作者仅 从中截取了最生动,最富有生活情趣的一个横断面----文与 可馈赠蒷筜谷偃竹图的经过。 于是文章由物及人,从论墨竹过渡到记可赠画的过程。 作文 3 《永远的感激--- 致》 书信体 用信纸手写; 在抬头写清班级、学号、姓名; 字数800至1000; 下周第一节课课后交,过时不候; 按小班交学委, 请学委按顺序收齐。 谢谢合作! 与可笑曰:“苏子辩矣,与可笑起来说:“苏先 生真会说呀!先前说的是实在的竹子,后来所说是虚有之 竹,偷换了概念。 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然而真有 二百五十匹绢的话,我就要用它买地回家养老了 啊。” 苏轼时而重语相讥,时又坦诚相让,巧为圆说,与可词 穷,笑骂苏轼巧辩,并以自我解嘲的口吻表白了归老的衷 肠。 所需有限,可见清贫自守的志尚。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 耳,而有万尺之势。”于是把所画的筼筜谷斜竹送 给我,说:“这竹子只有几尺高罢了,却有万尺的气 势。” 肝胆相照的朋友互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