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乳腺癌;乳腺癌;目录;01 乳腺癌的诊断评估 | 临床症状和体征;01 乳腺癌的诊断评估 | 临??症状和体征;01 乳腺癌的诊断评估 | 临床症状和体征;01 乳腺癌的诊断评估 | 临床症状和体征;;乳腺X线钼靶摄影; 乳腺密度—根据腺(不透X线的)组织相对于脂肪(透X线的)组织的比例,使用BI-RADS图表中描述的4种类型。;乳腺恶性肿瘤最特异的X线钼靶摄影特征是毛刺状局灶性肿块。
有毛刺状边缘的肿块
轮廓不规则的肿块
非钙化肿块的密度是预测恶性肿瘤的重要因素。
成簇微钙化:钙化点大小和形状不一,直径为0.1-1mm,数目超过4-5个/(cm)3。
线样分支状微钙化对于恶性肿瘤的预测值高于结节性(即大小形状各异的非线样不规则钙化)微钙化,特别是对于高级别DCIS。然而,乳腺癌(包括DCIS)更常表现为结节型钙化。;乳腺恶性肿瘤最特异的X线钼靶摄影特征是毛刺状局灶性肿块。
有毛刺状边缘的肿块
轮廓不规则的肿块
非钙化肿块的密度是预测恶性肿瘤的重要因素。
成簇微钙化:钙化点大小和形状不一,直径为0.1-1mm,数目超过4-5个/(cm)3。
线样分支状微钙化对于恶性肿瘤的预测值高于结节性(即大小形状各异的非线样不规则钙化)微钙化,特别是对于高级别DCIS。然而,乳腺癌(包括DCIS)更常表现为结节型钙化。;乳腺恶性肿瘤最特异的X线钼靶摄影特征是毛刺状局灶性肿块。
有毛刺状边缘的肿块
轮廓不规则的肿块
非钙化肿块的密度是预测恶性肿瘤的重要因素。
成簇微钙化:钙化点大小和形状不一,直径为0.1-1mm,数目超过4-5个/(cm)3。
线样分支状微钙化对于恶性肿瘤的预测值高于结节性(即大小形状各异的非线样不规则钙化)微钙化,特别是对于高级别DCIS。然而,乳腺癌(包括DCIS)更常表现为结节型钙化。;乳腺恶性肿瘤最特异的X线钼靶摄影特征是毛刺状局灶性肿块。
有毛刺状边缘的肿块
轮廓不规则的肿块
非钙化肿块的密度是预测恶性肿瘤的重要因素。
成簇微钙化:钙化点大小和形状不一,直径为0.1-1mm,数目超过4-5个/(cm)3。
线样分支状微钙化对于恶性肿瘤的预测值高于结节性(即大小形状各异的非线样不规则钙化)微钙化,特别是对于高级别DCIS。然而,乳腺癌(包括DCIS)更常表现为结节型钙化。;乳腺恶性肿瘤最特异的X线钼靶摄影特征是毛刺状局灶性肿块。
有毛刺状边缘的肿块
轮廓不规则的肿块
非钙化肿块的密度是预测恶性肿瘤的重要因素。
成簇微钙化:钙化点大小和形状不一,直径为0.1-1mm,数目超过4-5个/(cm)3。
线样分支状微钙化对于恶性肿瘤的预测值高于结节性(即大小形状各异的非线样不规则钙化)微钙化,特别是对于高级别DCIS。然而,乳腺癌(包括DCIS)更常表现为结节型钙化。;乳腺恶性肿瘤最特异的X线钼靶摄影特征是毛刺状局灶性肿块。
有毛刺状边缘的肿块
轮廓不规则的肿块
非钙化肿块的密度是预测恶性肿瘤的重要因素。
成簇微钙化:钙化点大小和形状不一,直径为0.1-1mm,数目超过4-5个/(cm)3。
线样分支状微钙化对于恶性肿瘤的预测值高于结节性(即大小形状各异的非线样不规则钙化)微钙化,特别是对于高级别DCIS。然而,乳腺癌(包括DCIS)更常表现为结节型钙化。;乳腺X线钼靶摄影;乳腺X线钼靶摄影;乳房超声常被用于鉴别良性与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的超声特征包括
存在毛刺征
低回声
微分叶征
内部钙化
声影
病变高度大于宽度及边缘成角
CDFI显示血流丰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常用于筛查乳腺癌高危女性。虽然几乎所有浸润性乳腺癌在钆对比增强MRI上有强化,但MRI的特异性不足以排除活检的需要。乳腺癌的MRI特征包括不规则或毛刺样边缘、环状强化、不均匀的内部强化及强化的内部间隔。对比增强MRI显示非肿块区域强化也可能增加对浸润性癌的怀疑,尤其是当强化伴有局灶性病变或显示节段性分布时。;01 乳腺癌的诊断评估 | 乳腺癌分期;T1:肿瘤最大直径≤20mm
Tlmi:肿瘤最大直径≤1mm
Tla:肿瘤最大直径1 mm,但≤5 mm
Tlb:肿瘤最大直径5mm,但≤10mm
Tlc:肿瘤最大直径10mm,但≤20mm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T2:肿瘤最大直径20mm,但≤50mm
N1:同侧I、II级腋窝淋巴结转移,可活动
pN1;1~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转移灶2.0 mm
T3:肿瘤最大直径50mm
N2a:同侧I、II级腋窝淋巴结转移,互相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
pN2:4~9个腋窝淋巴结转移;或临床上发现内乳淋巴结转移,但腋窝淋巴结无转移,转移病灶2.0 mm
T4:不论肿瘤大小,直接侵犯胸壁和/或皮肤(溃疡或皮肤结节)
N2: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表现为固定或相互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