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Abstract
concentration technique. The effect of pH in background solu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SDS, injection time, plasma sample pretreatment method on concentration was
investigated.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 the plasma sample was directly injected into
the column after it was simply de-proteinized with acetonitrile. This condition allowed
up to 600-fold concentration of the Ciprofloxacin and 260-fold concentration of e
nateglinide. The results obtained above showed that on-line sweeping technique was a
good sample concentration approach. The detector responsive signal can b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e method could be applied successfully to determine trace drugs in
clinical analysis.
Key words: 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HPCE); on-line
concentration; medicament; trace analysis
第一章 综述
第一章 综述
1.1 毛细管电泳的历史发展
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 )是一种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
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分析技术。CE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十年
代中期或者更早。1967 年,瑞典科学家 Hjertén[1] 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先提出可将
高电场作用于细孔径管进行自由溶液区带电泳分离,他采用内径为 3mm、内壁涂
有甲基纤维素的石英毛细管对金属离子进行了分离。显然,他所用的分离模式就
是毛细管区带电泳(CZE ),只不过管的口径比现在的毛细管要粗许多。1974 年,
Virtanen[2] 认为必须使用细毛细管才能提高分离效率,他采用内径为 200—500µm
的毛细管进行分离。由于所用电场小于 5kV/m,所获得的效率并不高。Pretorius
[3]
等人 于同年阐明了电渗流(EOF )可象泵一样驱动液体流过毛细管。1979 年,
[4]
Mikkers 等人 利用 200µm 内径的聚四氟乙烯毛细管对 16 种有机酸进行分离,获
得了小于 10µm 板高的高柱效,但检测器不灵敏,由于样品负载量大导致峰形不对
称。
1981 年,Jorgenson 等人[5]使用 75µm 内径的玻璃毛细管分离了一组用丹磺酰
5
氯衍生的氨基酸,利用电迁移进样并采用荧光检测,首次获得了超过 4 ×10 /m 的
超高柱效,峰形对称,区带的增宽仅来自样品分子的扩散。他们的工作在分离科
学界引起了轰动,成为毛细管电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84 年,Terabe 等人[6]将超过临界胶束浓度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
酸钠(SDS)引入CE 缓冲液,形成由阴离子胶束构成的准固定相,成功地分离了
中性酚类化合物,提出了胶束毛细管电泳(MEKC, Micellar Electrokin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