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洋遥感观测
海洋遥感是利用传感器对海洋进行远距离非接触观测,以获取海洋景观和海洋要素的图像或数据资料,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起步期(1939-1969)、试验期(1970-1977)、研究期(1978-1991)、应用期(1992-至今)。
起步期(1939-1969):
海洋遥感开始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年9月-1945年9月),首次利用航空遥感方式完成了河口海岸制图与近海水深测量的工作。1950年美国航空遥感与海洋调查船完成了大规模湾流考察,这是人类首次在物理海洋学研究中利用遥感技术。卫星遥感始于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0年4月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第一颗电视与红外观测卫星TIROS-I,卫星在获取气象资料的同时还获取了无云海区的海表面温度场资料,从而拉开了利用卫星遥感资料进行海洋研究的帷幕。
试验期(1970-1977):
1969年NASA在Williams大学召开研讨会,推动了1973年天空实验室(Skylab)航天器和1975年地球实验海洋卫星(GEOS-3)高度计的发展。其中Skylab航天器证实了可见光与近红外遥感对地球进行连续观测的潜力,而GEOS-3则是首次利用卫星遥感测量海表面高度的卫星。随后,NASA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系列高分辩率多光谱扫描仪,这些扫描仪装载在Landsat系列卫星上沿用至今。美国海洋大气局(NOAA)在1970年1月发射改进型TIROS卫星,又在1972-1976年发射NOAA系列卫星(NOAA-1至5),这些卫星装载的红外扫描辐射计与微波辐射计,可以用来估计海表面温度、大气温度以及湿度剖面等海气参数。
研究期(1978-1991):
1978年NASA连续发射了三颗卫星,喷气动力实验室(JPL)的Seasat-A卫星,Goddard空间飞行中心(GSFC)的TIROS-N与Nimbus-7卫星。这三颗卫星构成了海洋卫星的三部曲,它标志着卫星海洋遥感新纪元的开始,并反映了可见光、红外、微波海洋遥感的概貌,充分展现了卫星对海洋的监测能力。
Seasat-A卫星上装载了微波辐射计(SMMR)、微波高度计(RA)、微波散射计(SASS)、合成孔径雷达(SAR)、可见红外辐射计(VIRR)等5种传感器。提供的海洋信息包括海表面温度、海面高度、海面风场、海浪、海冰、海底地形、风暴潮、水汽和降雨等。虽因电源故障,Seasat-A寿命仅为108天,却获得极其宝贵的海洋资料,因此Seasat-A被称为卫星海洋遥感的里程碑。
TIROS-N卫星上装载高级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和TIROS业务化垂直探测器(TOVS)。NOAA于1981年推出卫星海表面温度业务化反演算法(MCSST),因此TIROS-N奠定了卫星海表面温度进入气象、海洋业务化预报的基础。
Nimbus-7卫星上装载了7种传感器,其中多通道扫描微波辐射计(SMMR)和沿岸带海色扫描仪(CZCS)与海洋观测有关。CZCS属于海色传感器,它奠定了海色卫星遥感的基础。1978-1986年间CZCS提供了8年的全球海色图象以及海洋次表层叶绿素浓度参数,为海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料。
应用期(1992-至今):
1992年美国与法国联合发射的TOPEX/Poseidon卫星,开启了海洋综合探测卫星的新时代。卫星上载有一台美国NASA的TOPEX双频高度计和一台法国CNES的Poseidon高度计,用于探测大洋环流、海况、极地海冰等参数。在此之后,海洋观测卫星开始大量发射。
截止到2012年10月,在轨海洋卫星数量为115颗,涉及超过30个空间机构。预测到2030年将陆续发射156颗卫星,届时总数将达到271颗。
中国海洋遥感观测始于1988年“风云一号”的发射,这是中国自行研制与发射的首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除气象数据外还可获取海洋水色图像、海表面温度等参数信息。2002年5月,中国首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海洋卫星遥感与应用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结束了中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2007年,“海洋一号B”发射成功,2011年“海洋二号”发射成功,弥补了中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观测的空白。未来中国将发射“海洋三号”雷达卫星,众多海洋卫星将组成中国海洋环境的立体监测网。
海洋调查船
海洋调查船是专门从事海洋科学调查研究的船只,是搭载海洋仪器设备直接观测海洋、采集样品和研究海洋的工具。海洋调查船按其调查任务可分为综合调查船、专业调查船以及特种调查船。
海洋调查船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第一艘海洋调查船是英国的“挑战者”号(H.M.S.Challenger),它由军舰改装而成。在1872-1876 年,“挑战者”号进行了为期三年零五个月的大洋调查,将人类研究海洋的进程推进到新的时代。此次考察活动首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