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儒家’专题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對「先秦儒家」緣起之講述 銘傳國中國文教師 李進堂 壹、前言 儒家是先秦時代的一個重要學派,它的創始人是孔子,到了戰國又分為八派,其中最重要的兩派,分別以孟子、荀子為代表。 貳、儒家名稱 一、查儒家字義,古者通天地人曰儒。周官太宰「儒以道得民。」又大司徒「聯師儒」是以師與儒並言,則儒 本為掌教育者,孔門以教育為職志,故名為儒家。 二、論語孔子勉子貢為君子儒,勿為小人儒。此是孔子自認為儒。 三、荀子有儒效篇、墨子有非儒篇、韓非子之顯學稱「孔子死後,儒分為八」。此是諸家稱孔門為儒。 參、儒門代表人物簡述 一、孔子:第一個開門授徒非農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階級的,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國的貴族,貧寒失勢,才流落到魯國去。他自己做了一個儒士,儒士是以教書和相禮為職業,他只是一位「老教書匠」。他教書「有教無類」,大招學生,不問身家,只要繳相當的學費即可;收來的學生,一律教他們讀詩書等名貴古籍,並教他們禮樂等功課。這是從前貴族才能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位將學術民眾化的人。 孔子根本思想精神(一)著重在「仁」。(二)入「仁」之路,由「忠」與「恕」。(三)「忠恕」之施,始 於「孝悌」。由「孝悌」而充之「忠恕」,由忠恕而極之於「仁」。(四)極「仁」之量,萬物皆吾懷抱之內, 有一不得其所,皆「仁」有所未盡處。盡「仁」的功夫,則在「成己成物」。(五)「成物」如何?在於「富」「教」。(六)富 教之施,先於一國,而後及於天下,是由「小康」而 進於「大同」。此孔子由「仁」之立足 點而趨向大同之思想。  二、顏子:名回字子淵,春秋魯國人,少孔子三十歲,天資聰睿,聞一知十,不遷怒,不貳過。簞食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年三十二而卒,沒有著述,只可從論語中考其言論思想。  三、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武城人,性孝質魯。曾子本著孔子的思想,建設一種孝的「一元」哲學。由孝的孝論,擴張到社會的孝論,再擴到宇宙的孝論孔子的思想出發在孝,而歸柊仁。曾子思想,出於孝亦歸於孝。故成「一元」哲學。  四、孟子:名軻鄒人。享年八十四歲受業於子思之門人。孟子承孔子思想,序詩書,述仲尼之意,做孟子七篇。 他的學說由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之旨而定「性善論」為他的哲學中心。 孟子既主性善,於是推而對教育方面,主張「二性」。(一)「存性」,他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之。」(二)擴性養性:他說「凡有四端於我者,是皆擴而充之矣…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對教育主張自然主義,發展個性主義。對政治主張「尊重民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頗有現代「民主」思想。  五、荀子:名況字卿趙人。到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著書三十二篇。荀子學問淵博精深,行文氣魄宏大雄渾,有包容諸家的氣概如氣勢雄渾的「勤學篇」,實為諸子所不及。   荀子反對孟子的性善論,而主張「性惡」。孟子以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心是出於人之本性。而荀子以好 利、疾惡乃生於人之本性。   教育方面主張(一)積善以去惡。(二)博學以知積:君于博學而參省手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政治方面主張「禮治主義」,荀子言性惡,主張約束性情生活。發展則重「詩」,約束則重「禮」。是屬「唯 物論」者,儒家裡特殊的。 肆、結語   以上概述儒家及儒門代表人物,其經典在我國哲學史上占有極重要地位、價值。祖述孔子學說闡揚孔子教理,前有孟子後有荀子,孟子承子思之後,把孔子學說主觀的才面加以發揮,樹立了仁義的標幟。荀子則屬於子夏的系統,他最尊重冉雍,冉雍是最注重禮的。所以荀子對禮也特別注重,他把孔子學說的客觀方面加以闡述。孟子於對抗楊墨上對於儒教有極大的功績。而荀子把儒家的經書傳諸後世上最有貢獻。司馬遷在史記裡面把荀孟並論,做了荀孟列傳。唐韓愈稱荀子大醇而小疵。可是宗儒如蘇軾、程子、朱子等都對荀子排斥,理由不外二端:(一)荀子非十二子篇,攻擊子思與孟子,(二)荀子主張性惡論,反對孟子的性善論。而就我們看來,程朱之袒護思、孟與性善論實屬不當。人性有善的方面,也有惡的方面,這是事實。孟子主張性善,所以主張「複性」;荀子主張性惡,所以主張「化性」。二者理論的出發點雖有不同,可是二人的目標是一樣的。況且宋儒的氣質變化說其實與荀子的「化性」說互相契合,而宋儒所謂本然及氣質亦實不過是孟荀二子的人性論的綜合,所以程朱之責備荀子是不具充分的理由的。上面所講從孔子以至於荀子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