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与韩非之军事思想比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從孫武「不戰而屈人之兵」看韓非「當今爭於氣力」 —「不戰」與「戰」之軍事思想比較 吳明麟 壹、緒論 孫武「不戰而屈人之兵」與韓非「當今爭於氣力」,看似兩種相反不同的主張,一個避戰,一個卻主戰,則其主要思想意涵為何?異同為何?為什麼兩人會有這兩種不同的主張?孰優孰劣?誰之思想又較適用於當世?由此,本文將深入分析「不戰而屈人之兵」與「當今爭於氣力」的思想內涵,以比較其異同之處,並進一步評述其普世的價值與對當今世界的實用性。為達成此一目標,本文將以比較法為主,比較此二種思想的意涵與價值,並輔以歸納法,以《孫子兵法》與《韓非子》中對此兩種思想有關及闡釋的文句加以分析歸納,得出其一致的思想意義。最後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看這兩種思想對現世的影響。最後,期望以此研究,能得出最適用於世的思想主張,及此思想主張對當世的益處。 貳、孫武「不戰」之軍事思想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語出《孫子兵法,謀攻篇第三》 語出《孫子兵法,謀攻篇第三》 「不戰」,非懼戰、避戰,而是「不經過交戰」。因此,由孫武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出發,以下將分兩個方面來分析孫武「不戰」之軍事主張。 慎戰之思想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語出《孫子兵法,始計篇第一》《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即以此句言戰爭乃是死生之大事,關係到國家之存亡、黎民百姓之生死,不可不慎重的考察。由此可以看出孫武對於戰爭的態度是多麼慎重,他不願輕起戰端,因戰爭一旦啟動,就是數百萬生靈的災難。美國學者蒙特羅斯(Lynn Montross)所著《歷代戰爭》(War Though The Ages)一書中,有幾段話談及我中華民族和平自衛,慎於兵事的天性。他說:「中國古代文化保守主義,為人道動機所啟發的和平主義。我們對於此說,也沒有更多理由,可以反駁。如果有的話,那就是,中國人對戰爭研究,像有興趣;但他們所研究的戰爭,與同時西方戰爭意識不同,西方的戰爭,是彼此互相沈重的打擊。中國人的戰爭觀,則是以各種合理價值為基礎的,是一種藝術與科學。」 語出《孫子兵法,始計篇第一》 引自魏汝霖註譯,《孫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八月),頁68。 由於他這種「慎戰」的思想,他對戰爭的開啟,是絕對的慎重。〈作戰篇〉云:「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要知道,戰爭雖可以擴張國勢,但也會使國庫虛耗、百姓死傷。所以他認為,如要發動戰爭,應從兩方面來考量。 (一)是否有必勝之把握:始計篇云:「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孫武重視戰爭前的運籌謀劃,故有此「廟算」思想,根據敵我雙方的態勢來研判勝負之機,如果得勝的機會少,則不輕易開戰。 (二)是否對國家有利:〈火攻篇〉云:「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對國家有利才戰,不利則不戰。尤其他極力反對在準備不足、敵我態勢不明的情況下輕易發動戰爭,「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因一時意氣開戰,後果將是毀家滅國之禍。此是千古之至言,值得為政者時時警記之。 全勝之主張 孫武曰:「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同註1。他積極主張「不戰」之思想,最好是以政治謀略與外交手段來爭取勝利,發動戰爭,實屬下策。例如戰國時,鄭國商人弦高以牛犒秦師,中止孟明等襲鄭,為伐謀的最好史話。而當年蒙古軍縱橫歐亞大陸,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獨於南宋末年,攻擊四川省釣魚城,先後圍城強攻十年之久,死傷數萬眾,元憲宗蒙哥亦因督攻此城受傷而死,實乃「其下攻城」之至佳名證。 引自魏汝霖註譯,《孫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同註1。 引自魏汝霖註譯,《孫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八月),頁100。 同註1。 引自服部千春著,《孫子兵法校解》(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年五月),頁384。 由以上「重戰之思想」、「全勝之主張」,則吾等可充分瞭解孫武「不戰而屈人之兵」之精神內涵。考之史冊,如《左傳》即記載了許多軍事外交家,憑他們過人的智慧、膽識和口才,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如《左傳?僖公三十年》,晉、秦兩國共伐鄭國,鄭國危在旦夕。鄭文公乃派老臣燭之武夜縋出城,面見秦穆公。燭之武以其口才,促使秦穆公撤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