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教育思想对创新现代教育启示.docx

中华传统教育思想对创新现代教育启示.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华传统教育思想对创新现代教育启示 [摘要]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与转折时期,教师这 一神圣职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少教育问题的出现 既暴露出现有教育机制的缺陷,又暴露出当前教师素养与敬 业精神的缺失。本文从传统教育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谈谈教师 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艺术创新。 [关键词]教师素养;教育方法;教育艺术;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在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社会文化异彩纷呈、价值多元利 益交织的特殊时期,我国教育急功近利、师德缺失及教育僵 化问题十分突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灵魂缺失而 不健全的教师能为孩子们塑造美好的灵魂和美好的未来 么? 唐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 的神圣职责早已做过很好的描述,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教育工 作者们也一直在坚守着、传承着、践行着教师这一光辉而神 圣的志业”。在这里,笔者既不把教师这样的称呼用“职 业”来称谓,也不用“事业”这样的称谓,意在说明教师这 一工作的独特性、专业性、专注性、献身性、终生性,归根 结底就是强调教师身份与师德的重要性。诚然,在现代经济 化、市场化社会背景下避开职业化、事业化来谈论教师这一 职业的内涵多少有点不合时宜,而且这一职业的确是、曾经 是、而且依然是许多人谋生的手段,但教书育人的能耐绝不 是单靠传授知识就可以的办到的,绝不是仅仅看一些教育 学、心理学著作就可以见效的,也绝不是通过一两次考试而 取得资格证书就可以解决的,更不是发表了论文、或出版了 专著、获得了职称就可以一劳永逸的。为此,笔者结合自己 学习思考的一些感受,在这里谈谈教师的修为、履职与教育 艺术创新问题,期望与各位同仁交流共勉。 下面,先以《礼记一学记》中几则反映儒学教育精髓的 片段来加以分析: 1如何因材施教 对于“因材施教”这个融合着经典的教育思想与方法 的提法,相信大多数受过点滴教育的人都会知道,更不用说 广大教师了,但怎样“因材”,又怎样施教”呢?可谓八 仙过海,各显神通。好教师总有好办法。但问题是,现今世 界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社会条件下,施教的对象已远远不只 是专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了,而且大多还 是可以享受现代世界文明成果,思维敏捷、信息灵通的“小 超人”,所以他们对教师的综合要求也愈来愈高,许多学生 喜欢年轻活泼、幽默风趣、多才多艺的老师就是缘于这样的 原因。由此看来,教师的先施教” 一一以便了解学生的心 理与生理特点,做到知己知彼,这是教的前提;继而再“施 教”一一根据学生情况及教学目的实施有效乃至高效的教 学,做到百战不殆,达到教学相长,这是教的目标。 但是,如何因材”呢?《礼记》中说:“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这就是因材施教时在“备课”与“施教”中要了解学 生并把握其学习情况的指导思想,意思是:学习的人会犯四 种过失,做老师的一定要知道,即:人在学习的时候,有的 失于一味贪多,有的失于不肯多读书,有的失于见异思迁, 有的失于浅尝辄止。这四种情况的产生,是人心不同的缘故, 或者说是性格不同的缘故。所以,做教师的一定要先了解学 生的求知与认知心理,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中有的放矢、取长 补短、学有成效而不致有失。 这样看来,“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助长学生的优点而挽 救他们的过失。这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洞悉学生的不同求知 与认知特点,还要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进行指导。 比如,《论语?先进》一文中所记载的孔子因材施教的 故事就很有代表性。子路问老师孔子:听到了什么就马上 去做吗? ”孔子告诉他,若有父亲和哥哥在场的话,就应该 先征求他们的意见而不能马上去做;不久,孔子的另一个学 生冉有也问到同样的问题,孔子则鼓励他马上去做。当孔子 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发现老师的回答自相矛盾而困惑请教 时,孔子说,子路胆量过人,但办事粗鲁,应该使他保持冷 静与理智;而冉有胆量小办事缩手缩脚,应当鼓励他果敢些。 孔子判如两人的教育实例从解惑的角度生动地说明了孔子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拘一格的教育艺术。我们现在做教 师的,是否都能结合当今社会状况及学生的个性实际,对学 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呢? 2如何达到教育的效果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 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为:要使学校教育取得成效,其主要 的途径在于:在邪恶还没萌发之前就应当加以禁止,这就叫 做防患于未然;恰逢最合适的时机进行教育,这就叫做合乎 时宜;不超越正常的顺序进行教育,这就叫做循序渐进;使 学生互助观摩,取长补短,这就叫做切磋琢磨。这四条因时、 因机、因序、因人的教育思路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途径。 这种能够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