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筑步道徐铭谦‘像山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料源生命力新赴美步道徐像山思考者范道瑛台北一敲大石的美阿帕拉契山握著敲打石的竟是中唯一的外志工她是台大家展研究所博士生徐千里步道中心糖案人曾於二六年的客委助之下前往美任近四月的阿帕拉契步道志工阿帕拉契的步道工大器不和的音在步道起今年三十四留著短是一身牛仔恤扮的徐向注生她明山坪古圳步道上百年史的安山岩步道因青苔被政府透水性不佳材硬的花岩走起路容易痛於是位山友起刷青苔救古道的古道保藉著刷去步道中的青苔以取代工程的思步道可以兼史人文自然生以及安全中原大建系教授李瑞宗指出步道全上花岩是一大生浩劫要古道的

資料來源:生命力新聞 PAGE 1/ NUMPAGES 2 赴美築步道 徐銘謙「像山思考」 2009/3/16 【記者范道瑛╱台北報導】「鏗鏘!鏗鏘!」一陣陣敲擊大石的聲響,從美國阿帕拉契山脈傳來,握著鐵鍬敲打石頭的,竟是團隊中唯一的「外國志工」,她是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徐銘謙,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糖鐵專案負責人,曾於二○○六年的「客委會築夢計畫」贊助之下,前往美國擔任近四個月的阿帕拉契步道志工,參與阿帕拉契協會的維護步道義工大隊。 當機器不和諧的聲音在步道響起... 今年三十四歲、留著短髮,總是一身牛仔褲、T恤裝扮的徐銘謙,向來關注生態議題。她發現陽明山坪頂古圳步道上,百年歷史的安山岩步道因為長滿青苔,被政府換為透水性不佳、材質較硬的花崗岩,走起路來容易腳痛,於是與幾位山友,發起「刷青苔、救古道」的古道保衛戰。嘗試藉著刷去步道中間的青苔,傳達以維護取代工程的思維,讓步道可以兼顧歷史人文、自然生態以及安全。 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李瑞宗指出,「步道全鋪上花崗岩,是一大生態浩劫。」要維護古道的歷史意義,就應當就地取材使用安山岩,追求工法與技術的復原。如今改成現代化的水泥或進口石材,要如何教育下一代,這叫做古道? 二○○二年,一支休旅車廣告,以特殊效果展現休旅車輕鬆穿越湍急河流,藉此強調車子性能。但徐銘謙卻認為車商鼓勵車子開進山林,會助長生態破壞,於是以「 穿林跨溪 靠我雙腿 -- 評 RV 車廣告」投書報社表達不滿。當時她對生態環境的省思,意外引發一連串社會對四輪車風潮的反思,也導引她一直在思考:「如果不用工程,步道可以用什麼更好的方法去維護?」 徐銘謙的疑問,在二○○六年「客委會築夢計畫」的贊助之下,引領她前往美國,尋找替代步道石階工程的方法,並參與美國阿帕拉契協會維護步道義工大隊。 學習像阿帕拉契山一樣思考 「這一條從來沒有任何人說得出正確長度,不斷浮動變化的美國第一條國家步道,究竟是什麼樣子?」徐銘謙說,阿帕拉契山徑南北橫跨美東十三州,全長兩千多英哩,在「國家山徑體制法」的保護下,數十年來全靠來自各地的義工維護整建,是地球上由義工所完成的最偉大工程。 阿帕拉契山徑學校校長華倫所傳授的全程行者健行課程,最令徐銘謙難忘。課程中,只搭外帳、吃冷食、穿步鞋,一切主張極簡化的華倫,「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徹底毀掉,以最低限度的生存本能,去適應與接受所有的狀況」,教導學員地圖資料的閱讀,以及實際走訪山徑等。透過華倫的教導,徐銘謙說:「見識到阿帕拉契山文化發展的細膩,即便是走路這樣單純的事,也容納了多元的思考。 」 徐銘謙說,她參與的義工大隊在維吉尼亞州山區有固定基地營,四個月中,她幾乎都待在山區,前後參與七個計畫,每次為期一周,大約可修築一公里多步道。 路是人做出來的 徐銘謙說,一直以為「路是人走出來的」,來到阿帕拉契山徑才知道「路是人做出來的」,而「做過不留痕跡」,健行客又好走,才是「上乘工法」的展現。而且包括阿帕拉契山徑在內的美國國家步道、國家公園或國家森林所屬的步道,都是依靠公民志工的參與維護,而能微妙地適應著大地的生命力。 探訪阿帕拉契山徑的經過,徐銘謙逐漸勾勒出自己對大地的態度,也提供實踐台灣千里步道的參考作法:「靈活運用現場的材料、地形,使人的施作與周邊景致相互協調。」、「絕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簡化設計到義工就可以執行。」 千里步道 台灣萌芽 類似阿帕拉契山徑串連步道的夢想,其實在台灣也正萌芽成長。 美國以創新的公民參與模式,跳脫傳統發包公共工程的困境,大幅減少了開挖山林對環境的破壞。徐銘謙相信,台灣要靠公民行動,構築一條 環島千里步道也沒困難。 延續這些思考,徐銘謙擔任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糖鐵專案負責人,持續協助參與台灣步道志工制度的建立,以及環島千里步道的串聯,希望以正向、希望與實踐的步道運動,幫助人們重新思考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文档评论(0)

zhaohuif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