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年5 月 清史研究 May2015
第2期 The Qing History Journal No2
学术专论
名实之境: “义赈” 名称源起
及其实践内容之演变
朱 浒
[摘要] “义赈” 一词最晚在16世纪已经产生ꎮ 在其后数百年中ꎬ 该词的流布情况ꎬ 以及与之相关联的
实践内容ꎬ 都出现了重大变化ꎮ 起初ꎬ 该词主要被作为捐赈活动的一个褒称ꎬ 使用频率十分有限ꎮ 到19世
纪前半期ꎬ 该词开始被用来指称一种特定的地方性赈灾活动ꎬ 其名声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ꎮ 从 19 世纪70
年代起ꎬ 该词又成为新兴民间赈灾活动的专名ꎬ 并风行于海内外ꎮ 这种名称不变而实践内容发生剧烈转换
的状况ꎬ 体现的正是一种既传承又超越的新陈代谢进程ꎮ 而结合社会史和文化史来充分理解这一进程ꎬ 也
可以为考察中国民间赈灾事业的演变提供一条有益的线索ꎮ
[关键词] 义赈 名词 实践 文化史
[中图分类号] K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587 (2015) -02-0083-14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ꎬ 以晚清时期的新兴义赈和民国时期的华洋义赈会为中心ꎬ 学界对于义赈
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ꎬ 涌现了一批富有价值的成果ꎮ 不过ꎬ 迄今存在的一个疏漏是ꎬ 关于
①
“义赈” 这一名词的源起ꎬ 始终无人认真予以探究ꎮ 另外ꎬ 从李文海先生首先使用 “晚清义赈”
的提法以来ꎬ 袭用这一提法的研究者亦很少反思其中隐含的问题ꎮ 至于个别学者偶尔应用 “近
②
代义赈” 一词时ꎬ 也未对其内涵做出界定ꎮ 笔者虽曾指出ꎬ “义赈” 作为专有名称的出现ꎬ 要
③
早于晚清时期ꎬ 也强调了光绪时期的新兴义赈活动具有近代特质ꎮ 但是ꎬ 由于笔者当时接触的
材料尚有不够充分之处ꎬ 也没有对概念本身的话语脉络加以追踪的敏感性ꎬ 以致书中仍然袭用了
“晚清义赈” 的提法ꎬ 而未能予以更为确切的说明ꎮ 随着此后数年间资料的继续积累和进一步的
思考ꎬ 笔者发现ꎬ “义赈” 名称的起源、 流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ꎮ 尤其是该名称与其实践内
[收稿日期] 2015-01-30
[作者简介] 朱浒 (1972-)ꎬ 男ꎬ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ꎬ 北京100872ꎻ xnoghost@sinacom
[基金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项目成果ꎬ 项目批准号: 15XNQ015ꎮ
① 唯一对义赈名称起源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ꎬ 出现在一份非学术性刊物上ꎮ 这篇以 “义赈源流” 为名的文章
称ꎬ “义赈” 之名直到1876年方才出现 (湉南: «义赈源流»ꎬ «华夏文化» 1999年第 1期)ꎮ 据该文使用的
史料来看ꎬ 这极有可能是根据李文海等学者的研究加以演绎发挥出来的看法ꎬ 而非学术性研究ꎮ
② 使用 “近代义赈” 的情况ꎬ 见王卫平: «光绪二年苏北赈灾与江南士绅———兼论近代义赈的开始»ꎬ «历史
档案» 2006年第1期ꎮ 在李文海先生那里ꎬ 此次活动被涵括在 “晚清义赈” 之中 ( «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
展»ꎬ «清史研究» 1993年第3期)ꎬ 而王卫平此文并未解释何以称之为 “近代义赈”ꎮ
③ 朱浒: «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 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 2006年ꎬ 第24—
27 页ꎮ
83
容之间的关联ꎬ 在不同情境下相差极大ꎮ 因此ꎬ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ꎬ 不仅是对一个名词发生史的
系统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