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与民俗-岳塘区图书馆.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服饰 ·饮食 服饰 : 文化与民俗 春服宜情 , 夏服宜爽 , 秋服宜雅 , 冬服宜艳 ; 见客宜庄服 , 远行宜淡服 , 花下宜素服 , 对雪宜丽服 。这是国人关于穿的哲 学与美学。这说明我们中国人老早就懂得 , 穿是美术的、是文 化的, 也是有灵感的。 当今的人谈到中国式服装 , 往往认为只有旗袍、长袍、马 褂和水袖石榴裙之类 , 其实大谬不然。只要看看一些 图绘和 出土的陶俑 , 就会发现早在唐朝就有了足 以与现代时装 比美 的服装 , 最有名的算是“霓裳羽衣”, 即连当时一般妇女穿用的 露出颈背的“阔领袍”, 也是很摩登的。其实, 直到明朝灭亡 以 前, 我国的服装都是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 时代发展到今天, 社会、经济环境乃至生活方式都发生了 变化 , 服装的个性化现象在我国已露端倪 。越是个性化 , 就越 要穿出我们中国的文化 , 穿出我们中国人的气质 , 要创造出新 时代条件下的中国服装文化 , 而不能对 中华民族 几千年来灿 烂的服装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 一味追求世 界服装潮流 而沉浮。这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服装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 不 ·1 · 文化知识大博览 可能不在继承中求发展。 有许多东西, 我们司空见惯 , 但一般人很少想到它们的文 化意义。服饰算是一个极好的例子。除了极少数原始部落的 人 以外, 当今世界人人都要 穿衣服 , 讲 究装饰 , 这 已经是天经 地义, 没人感到奇怪 的事了。倒是衣冠人群中如果突然出现 一个赤身裸体者 , 一定会被人当作不正常的“神经病 ”的。这 就是文化的表现。 说起来 , 有生之初 , 人都是赤身裸体的。后来渐渐发明了 树叶兽皮裹身, 再渐渐演变而成为各种各样的服饰 , 人类的文 明程度亦相应提高。服饰 由御寒、遮羞而发展为主要是审美 需要的装饰 , 可 以说是一次革命 。它使极普通 的服饰从实用 攀上了美的台阶。文 明从此在这个领域展示 了它无穷 的魅 力。综观数千年人类服饰的演变史, 你就会知道 , 用“千变 万 化”将会显得何等的苍 白无力。其变化之多, 之快, 简直可 以 说是无穷无尽 , 生生不息。 装饰世界上大同小异的男女两类人的服饰何 以会有这样 无穷的变化 ? 原因当然很 多, 但地域 的民俗的差异是极重要 的。甚至可 以说, 主要就是这种差异带给了服饰变化的动力。 学林出版社的 《中国历代服饰》提供了一个有趣的事实 : 我 国 历代服饰的变化与地域民情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诸侯制法 , 各殊 习俗”, 服饰也不例外。各 诸侯 国的国君治国, 都强调了明显的服饰区别。据 《墨子 ·公 ·2 · 服饰 ·饮食 孟篇》记载 :“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 金剑木盾 , 以治其国, 其国 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 , 牂羊之裘 , 韦以带剑 , 以治其国, 其 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 , 缝衣博袍 , 以治其 国, 其 国治。 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 以治其国, 其国治。”齐桓晋文之类 的 称雄一时的诸侯 , 竟靠特别的服饰来治国, 可谓新鲜 。恐怕就 是用区别于人的本国的统一服饰来号召 自己的臣 民, 达到齐 心协力的 目的。而老百姓相沿成习, 也便成了一种力量 。后 来不仅异族统治者入主中华时, 要强迫易置服饰 , 就是汉族统 治者在改朝换代时, 也会在服饰上提出不 同的要求。这里就 有一个顺应和改造 民俗的问题在 内。清代统治者为了推行满 式服饰 , 甚至不惜 以杀伐手段来强加于人。像蒲松龄这样 的 文人 , 尽管 内心不愿意, 却也只能冒着被后人笑 的风 险“着世 俗装”。可见, 民俗对服饰有制约的一面 , 但也是可 以改变的。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服饰改革者赵武灵王为了军事上的需 要 , 要把宽衣博带的汉服改为紧身短衣的“胡服”, 其中一个担 心就是怕世俗的谴责。据 《史记 ·赵世家》记载 , 赵武灵王在 改革之前对老 臣肥义说 :“我现在想要用胡服骑射来教老百 姓 , 但世俗一定会非议我 , 怎么办 ?”肥义支持他说 :“大王既然 下定决心改变过去的习

文档评论(0)

jinzhu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