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洗脱剂: 一般选用非极性有机溶剂。 (三)利用结构中特殊官能团进行分离 1、倍半萜内酯化合物 2、萜类生物碱 —— 用酸碱法分离 3、含不饱和双键或羰基者,利用加成反应 制备为衍生物加以分离。 ★ 鄂北贝母萜类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鄂北贝母→乙醇提取→回收乙醇→浸膏加水→环己烷萃取→5%醋酸水溶液洗涤→环己烷部分→回收环己烷→浸膏→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依次洗脱→不同洗脱部位→混合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多种单体化合物。 八、萜类化合物的检识 1、环烯醚萜的检识反应 Shear(浓HCl+苯胺)反应 2、奥类化合物的检识 ①?Sabety(溴化)反应:1d 挥发油→溶于1ml氯仿→5%Br2/CCl4→蓝紫色或绿色 ②与Ehrlich试剂(对-二甲胺基苯甲醛/浓硫酸)反应产生紫色或红色。 九、萜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测定 (一)UV 具有共轭双键或α,β-不饱和羰基结构的萜类化合物在紫外光区(200~400nm)产生吸收,对萜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有一定作用。 (二)IR 1、萜类大多数具有双键、共轭双键、甲基、偕二甲基、环外亚甲基与含氧官能团等。 2、可帮助解决萜类化合物是否含有内酯环 及其内酯环的大小问题 (三)MS 1、有关萜类化合物MS裂解规律的研究不多 2、萜类化合物MS: ①?主要用于分子量的测定,尤其是单萜与倍半萜化合物。 ②二萜MS的特征性稍微强一些。 3、萜类化合物MS裂解方式的一些规律 ①?分子离子峰除(少数)以基峰形外,一般都比较弱; ②??在环状萜类化合物中常进行RDA裂解; ③? 裂解过程中常出现重排现象,尤以麦氏 重排多见; ④ 裂解方式受功能基影响较大,得到的裂解 峰大都是失去功能基后的碎片离子。 实例:青蒿素MS裂分分析 m/z282 m/z250 m/z192 m/z180 m/z179 m/z164 麦氏重排 (五)结构鉴定实例—青蒿素 1、HR-MS:分子量为282.1472 2、元素分析: C-63.72%; H-7.86%; ◆ 分子式为:C15H22O5 3、IR: ①?831,881,1115cm-1吸收峰—表明含-O-O- ②1750 cm-1吸收峰——六元环内酯结构 4、1H-NMR ①?1.06(3H,d,J=6Hz,H-13)与 3.26(1H,m,J=6Hz,H-11); ② 0.93(3H,d,J=6Hz,H-14) ③ 1.36(3H,s,H-15) ④ 5.68(3H,s, H-5) 5、13C-NMR ①全氢去偶谱中,出现15个碳信号; ②偏共振去偶谱,δ79.5与δ105为2个季碳原子 ③DEPT 90°谱图得出样品中含有5个叔碳原子 ,分别是:δ32.5、δ33.0, δ45.0、δ50.0, δ93.5。 ④在DEPT 135°谱图中,伯碳原子与叔碳原子信号向上。 ⑤ 在DEPT135°谱图中,仲碳原子信号向上,可数出。 ⑥ 全氢去偶谱中,δ172.0ppm表示羰基碳原子信号。 定义 挥发油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中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的油状液体的总称。这类成分大多有香气。 挥发油是中药中的一类常见重要有效成分,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在植物中分布极广,含挥发油的中药有数百种之多。 挥发油——概述 1、萜类化合物 单萜、倍半萜及含氧衍生物,而含氧衍生物多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或芳香气味。 2、非萜类化合物 (1)芳香族化合物 桂皮醛(解热镇痛)、丁香酚(抗菌、镇痛) (2)脂肪族化合物 正癸烷,还有川芎嗪等挥发性生物碱。 挥发油——组成 1、 性状 常温下多数呈无色或淡黄色油状液体,有挥发性及特殊香气,有些成分在冷却条件下可析出结晶,习称为 “脑”。滤去析出物的油称为滤脑油。 2、挥发性 指常温下可自行挥发的性质。 3、溶解性 强亲脂性成分。易溶于石油醚、乙醚、油脂等,可溶于高浓度醇。不溶于水。 挥发油——通性 挥发油——通性 比重(d=0.85~1.065) 比旋光(+97~+117) 折光率(1.43~1.65) 沸点(70~300℃) (4)物理常数 (5)不稳定性 与光线、温度、空气可氧化、聚合成大分子成分,使挥发油变质,比重加大,颜色加深,有刺激性气味,成树脂状,不能随水蒸气蒸馏等。 挥发油要密封、低温、避光保存。 1、水蒸气蒸馏法 最常用的方法 直接蒸馏——方法简单,受热温度高,影响质量 水蒸气蒸馏法——可避免过热或焦化,但设备稍复杂。 馏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