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游说之辞,铺陈排比、夸张渲染、纵横驰骋、气势磅礴,具有强烈的煽动性。 大王信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癞),被发而为狂,不足以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秦力士)之力而死,(孟)奔(夏)育(战国勇士)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秦策三) 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欲西面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交臂而服焉。夫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过于此者矣。……且夫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买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窍为大王羞之! 2、选取典型而生动的情节,形象而精细地刻画人物 3、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极富启发性和说服力 画蛇添足、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惊弓之鸟 参考书目: 刘向辑录《战国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 孟庆祥《战国策译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牛鸿恩等《战国策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何建章《白话战国策》 岳麓书社 1996年版 (附战国形势图) ?北大中文系《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 1964年版 第五章 先秦诸子散文 第一节 诸子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一、诸子散文 “剧谈者以谲诳为宗,利口者以寓言为主”(刘知几《史通·言语》) 二、诸子散文的发展 1、春秋后、战国初期 2、战国中期 3、战国后期 三、诸子散文的时代特点 1、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畅所欲言,对现实的认识有深度和广度。 2、在文风上:诸子散文各自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3、在语言上:诸子散文都十分讲究文采和修辞。 4、在文体发展上:诸子散文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 第一节《论语》 《墨子》 一、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二)、《论语》 孔子思想核心:仁 颜渊:克己复礼 仲弓:己所不欲,无施于人司马牛:其言也訒樊迟:爱人。 1、通过简单的行动、对话展示人物形象 《卫灵公·师冕见》:“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2、善于将深邃的哲理疑聚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抽象的理论文字同时具有盎然诗意。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述而》:“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论语》一书虽多为口语,通俗易晓,但同时又吸收了书面语之长,形成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的独特风格。许多话具格言味道,为后人传诵。 二、《左传》与《春秋》 三、《左传》的内容 1、表现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民本思想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君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僖公19年)“国之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庄公32年) “臣闻国之将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2、颂扬爱国主义思想 曹刿从师(庄公10年) 烛之武退师(僖公30年) 弦高犒师(僖公33年) 申胥乞师(定公4年) 3、表彰统治阶级中开明人士 4、作者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贪污受贿以及以人殉葬等丑恶行径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 如鲁宣公二年的晋灵公, 宣公四年的郑灵公、子公(染指于鼎)、子家。 宣公九、十年陈灵公、孔宁、仪行父、夏姬(泄治) 乱臣贼子惧 不尊王室 不避君亲 不为君讳 显君之恶 尚力喜乱,事详而理差 不明君臣大义 “读《三国》胜读《水浒》,《水浒》文字之真虽较胜《西游》之幻,然无中生有,任意起灭,其匠心不难,终不若《三国》叙一定之事,无容改易,而卒见匠心之难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