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节 秦汉以后的聘娶婚及其仪式 聘娶婚 媒人: 媒人是在一夫一妻制形成后才出现的。此时媒人大都是本氏族中享有威信的长者。他们受男方家长的嘱托,为青年男女的婚事奔走,认为这是成人之美。在两家遇到麻烦时,媒人也积极想办法从中调停,从而受到人们的尊敬。中国古代祭祀“神媒”,曲折地表达出人们对它寄予“联婚姻、通行媒”的美好愿望。 第四节 秦汉以后的聘娶婚及其仪式 聘娶婚 媒人: 到了阶级社会,媒人不再是相爱男女的委托人,而成了体现家长意志的代理人。男女婚姻由媒人从中撮合,酿成许多弊病,“妄冒”现象就是突出的表现。媒人为了牟取私利,用花言巧语使男女两家订立婚约。媒人由最初的正面形象演变成一个被人唾弃的反面形象。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的婚姻 人们的婚姻观 当时的人们认为,男女结合,其主要目的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礼记·昏义》:“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礼记·哀公问》:“大昏,万世之嗣也。”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的婚姻 “蒸”、“报”婚(也称“转房制”或“收继制”) 定义: 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庶母,叫作“蒸”。 兄、叔死后,弟或侄可以娶寡嫂或婶母,叫作“报”。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的婚姻 “蒸”、“报”婚(也称“转房制”或“收继制”) 产生的时间和原因: 时间:一夫一妻制后 原因: 经济基础——妻子成为丈夫的财产。 社会基础——妇女地位下降。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的婚姻 “蒸”、“报”婚(也称“转房制”或“收继制”) 举例: ①《左传·桓公十六年》:“初,卫宣公蒸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属寿于左公子。夷姜缢。” 杜预:夷姜,宣公之庶母也。 《邶风·新台》.ppt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的婚姻 “蒸”、“报”婚(也称“转房制”或“收继制”) 举例: ②《左传·闵公二年》:“初,(卫)惠公(公子朔)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公子顽,急子的同胞兄弟,惠公之庶兄)蒸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的婚姻 “蒸”、“报”婚(也称“转房制”或“收继制”) 举例: ③《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娶于贾,无子。蒸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晋伐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杜注:齐姜,武公妾。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的婚姻 “蒸”、“报”婚(也称“转房制”或“收继制”) 举例: ④《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惠公,晋献公三子,夷吾)之入也,秦穆姬属贾君焉,且曰:‘尽纳群公子。’晋侯蒸于贾君,又不纳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的婚姻 “蒸”、“报”婚(也称“转房制”或“收继制”) 举例: ⑤《左传·成公二年》:“楚之讨陈夏氏也,庄王欲纳夏姬,申公巫臣曰:‘不可。……。’王以予连尹襄老。襄老死于邲,不获其尸,其子黑要蒸焉。”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的婚姻 “蒸”、“报”婚(也称“转房制”或“收继制”) 举例: ⑥《楚辞·天问》:“惟浇在户,何求于嫂……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 王逸注:“言浇无义,淫佚其嫂,往至其户,因与淫乱也。”又曰:“女歧,浇嫂。言女歧与浇淫佚,为之缝裳,于是共舍而宿止也。”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的婚姻 “蒸”、“报”婚(也称“转房制”或“收继制”) 举例: ⑦《左传·宣公三年》:“(郑)文公报郑子之妃曰陈妫,生子华、子臧。” 杜预注:“郑子,文公叔父子仪也。”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的婚姻 “蒸”、“报”婚(也称“转房制”或“收继制”) 特点: 第一,蒸、报婚是儿子与庶母、侄子与婶婶、弟弟与寡嫂之间的婚配关系; 第二,蒸、报婚所生的子女是享有合法地位的、是可以继承父亲的地位成为诸侯的,或可以嫁给他国诸侯为嫡夫人的; 第三,蒸、报婚是当时的社会和人们都认可的合法的婚姻关系。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的婚姻 “蒸”、“报”婚(也称“转房制”或“收继制”) 消亡与残留: “蒸”、“报”婚随着汉代儒家学说成为正统学说之后,被斥为“淫乱”,在中原地区渐渐消失了。但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长期存在。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的婚姻 “蒸”、“报”婚(也称“转房制”或“收继制”) 消亡与残留: 《汉书?王尊传》记载,“美阳(今陕西省武功县)女子告假子不孝,曰:‘儿常以我为妻,妒笞我’”。王尊为美阳县令,他接状后便派吏卒把这个不孝之子绑在大树上,用乱箭射死。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的婚姻 “蒸”、“报”婚(也称“转房制”或“收继制”) 消亡与残留: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汉元帝将王昭君嫁给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生了两个孩子,呼韩邪死后,其前阏氏之子复株累若单于欲收继昭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