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远震震相分析讲座 2011年8月8日 朱战斌 一般远震( ⊿=10o-103o) 远震的震相比近震的震相复杂的多,除了有最基本的p,s波之外,还有很多。 1 纵波类:(记录图上的特征是在Z分向上发育) pp地表反射一次的纵波 AP(pP)震中距附近地表反射的纵波 XP(sP)震中距附近地表反射的转换波 pcp核幔边界反射的纵波 pcs核幔边界反射转换波 震相识别分析原则 P和核面反射波(PCP,SCP,SCS,PCS)在短周期记录SP上识别。纵波在垂直向寻找,转换横波在水平向上寻找。 S和其他转换为横波性质的震相均在中长周期记录的水平分向上识别。尤其指出的是用于震中定位的S波在中长周期记录的SK上识别精度会较高。 看看SP记录上可能存在几个地震(P波) 初步观察结果 看这张有几个地震 一般远震( ⊿=10o-103o) 横波类:(记录图上的特征是N;E向发育) 1 ss地表反射一次的横波 2 PS在震中附近地表反射的横波 3 scs外地核界面反射的横波 4 scp地核界面反射的转换波 远震分析要点 S波影区地震,准确识别P和LG2。 非S波影区地震,准确识别P和S。 ?S和SKS易分错,关键点在于S振幅大 ?部分深震易把XS错分为S。 ?易把PS错分为SKS 远震的记录特征 震中距在10°~105°范围内的地震称为远震。远震的射线传播路径长,震相复杂,初至震相为P波。地振动记录持续时间一般小于1.5h,各震相的周期较大,随着震中距离的增大,各震相间的时差也逐渐增大,浅源远震的面波极其发育,尤其勒夫波、瑞利波呈大周期正弦形振荡,且频散现象明显(尤其勒夫波),面波最大振幅与地震初至的到时差值小于45min。远震在中长周期仪上的记录特征如下: S波影区记录特征(P,S微弱;S无) 5°~15° 在这一范围内,P、S波仍然处在上地幔低速层的干扰之下,P波极其微弱,S波几乎分辨不出来。短周期面波比较明显,尤其是Lg波显著。有时Lg和Rg波叠加在较长周期的勒夫波和瑞利波上。在中长周期仪记录图上,Rg波的周期一般小于5s,Lg波周期通常为3s,最高不超过6s,波的到达顺序为P,S、Lg1、Lg2、Rg 我台经验 1 在10o-25op波和s波都比较弱,特别是 s波不易辨认。这之间称为S波影区地震。有导波lg波出现。 通常用lg到时-p波到时来确定地震的震中距。 Lg波的认识 Lg波群不是纯粹的大陆勒夫波,而是复杂的地壳导波,这是由于S波在地表和MOHO界面之间多次发射叠加,SV和P之间相互转换,以及由于地壳的横向不均匀性造成的这些波的散射等效果叠加在一起。所以长期以来对于lg1和lg2的识别多在短周期记录SP上寻找,但定位偏差较大。 Lg波的认识 1952年Press和Ewing首先发现 1954年Bath首先提出欧洲大陆地区的Lg波存在两个不同的分支,即Lg1( 3.45km/s)和Lg2(3.37km/s). 有关Lg波的性质和传播机制存在长期争论 高阶love波(1973年Knopoff等发现各高阶型Love波的群速度在短周期端均一致地趋向于约3.5km/s的速度值,Love波的高阶型合成理论能很好的解释Lg波的SH分量) Rayleigh波频散(1975年Panza和Calcagnile高阶Rayleigh波频散曲线和振幅譜曲线解释了Lg波的垂向和纵向分量) SH和SV波的迭加(1982年略大于临界角向莫霍面入射的,并在地壳内部各界面间多次全反射的SH和SV波的迭加) S波影区地震精确定位的研究 长期的地震观测发现我台记录到的S波影区地震存在着定位误差大的现象。由于来自震中距9°-36°度的地震经过了低速层,造成了S波不发育。所以S波影区地震多用LG波来确定震中距。造成影区地震定位偏差大的现象有两个原因。 一是长期以来我们多是用短周期记录来区分LG1和LG2,但定位偏差较大; 二是有的影区地震,S波也少许发育,但用S波来定位也存在定位偏差大的现象。 地震实例1 青海杂多Ms:5.0 2003年5月20日O:18-34-35.9 EPS:92.97E 32.65N H:30km 该地震理论震中距为20°,属于S影区范围地震,但S波发育还比较完好。用S-P确定的震中距为21.1°;用目前新确定的LG2位置确定的震中距为19.9° 以下是北京台分析的震相到时: P:18-39-09.9 S: 42-58.4 震中距偏差:+1.1° LG2: 57-07.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