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种内与种间关系.ppt

  1.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1、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 植物他感作用的研究在农林业个产和管理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歇地现象。例如,早稻就是不宜连作的农作物,它的根系分泌的对-羟基肉佳酸,对早稻的幼苗起强烈的抑制作用,连作时则长势不好,产量降低。 第二节 种间竞争 一、高斯假说 三、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niche)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明确这个概念对 于正确认识物种在自然选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运用生态位理论指导AL 工群落建立中种群的配置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位概念的发展 美国学者 J. Grenill(1917)最早提出并使用生态位,用以表示划分环境的空间单位和一个物种在环境中地位,强调的是空间生态位(spatial niche)。 英国生态学家C.Elton(1927)赋予生态位更多含义,即“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与功能作用”。强调的是物种与物种间的营养关系,即营养生态位( trophic niche); 英国生态学家 G.E. Hutchinson(1957)发展了生态位概念,提出n维生态位(n-dimensional niche)。以种在多维空间中的适合性(fitness)去确定生态位边界、对如何确定一个物种所需要的生态位变得更清楚了。并进一步提出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与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e)的概念,认为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为基础生态位。但实际上很少有一个物种能全部占据基础生态位,一个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为实际生态位。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一节 种内关系 一、密度效应 在种内关系方面,动物种群和植物种群的表现有很大区别,动物种群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等级制、领域性、集群和分散等行为上;而植物种群则不同,除了有集群生长的特征外,更主要的是个体之间的密度效应(density effect)反映在个体产量和死亡率上。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the effect of neighbors).种群的密度效应是由矛盾着的两种相互作用决定的,即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 (一)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 多总是一样的。澳大利亚生态学家C. M.Donald(1951)对三叶草的密度与产量关系作了一系列研究后,证实了这个法则。 (二)-3/2自疏法则 在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学说之间,还有一种将这两种理论综合起来的学说,即认为密度制约与非密度制约是同时起作用的。 图5—3 球果产量和红松鼠种群动态的关系 二、动植物的性行为 动植物性行为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种群内部性别关系、动态及其决定的环境因素。因为在营有性繁殖的种群内,异性个体构成了最大量、最重要的同种其他成员,故种内相互作用首先表现在两性个体之间。种群的遗传特征及基因型多样性对于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意义,使得动植物性行为的研究在近年来受到 了学者们的贡视。 动植物性行为与两个重要的生物学问题有关,即两性细胞的结合和亲代投入(parental investment)。亲代投入是指花费于生产后代和抚育后代的能量和物 质资源。 营无性繁殖 营无性繁殖的植物较多,尤其是杂草,它们很容易入侵新栖息地,往往从一个个体开始,通过迅速增殖,暂时地占领一片空间;无性繁殖在进化进化选择上的一个重要优越性是能迅速增殖,是对开拓暂时性新栖息地的一种适应方式。 有性繁殖 一般认为,有性繁殖是对生存在多变和易遭不测环境下的一种适应性。因为雌雄两性配子的融合能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在不良环境下至少能保证有少数个体型生存下来,并获得繁殖后代的机会,所以多型性可能是一种很有效的对策。例如,许多蚜虫营兼性孤雌生殖,在春夏季,它们营无性繁殖,连续数代所产生的全是雌虫,卵为2倍体,后代完全是母本的翻版,这是回避减数分裂损失的对策;在孤雌生殖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某些灾变,但作为变异来源,其几率是很低的。当秋季不良气候来临时,蚜虫产生有性世代,通过两性个体的交配、产卵,度过冬季的不良气候。类似的营兼性孤雌生殖的还有一些原生动物、轮虫和淡水枝角类。 关于有性繁殖的优越性及其产生,至今仍是生态学家注意而未圆满解决的课题。美国生态学家T. H. Hamilton(1980)提出了一种假说:营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使有性繁殖持续保持的重要因素。例如,病原生物在生存竞争过程中不断进攻

文档评论(0)

xiaohuer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