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物探物质基础.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物探物质基础

第二章 应用地球物理方法 物质基础 2.1 岩矿石的密度 2.2 岩矿石的磁性 2.3 岩矿石的电学性质 2.4 岩石层的地震波速度 2.5 岩石的放射性 2.6 岩石的热学性质 2.1岩矿石的密度 1)火成岩的密度 主要由矿物成分及其含量多少来决定。 从酸性岩向基性岩过渡时,密度值是随岩石中铁镁暗色矿物的百分含量的逐渐增加而变大。 相同的化学组成,侵入岩的密度大于喷出岩。 2.1岩矿石的密度 2)沉积岩的密度 沉积岩的密度主要取决于其孔隙度,与物质成分的关系不明显。 2.1岩矿石的密度 3)变质岩的密度 其密度与矿物的成分、含量和孔隙度均有密切关系。 2.2岩、矿石的磁性 1、岩、矿石的磁化率 Mi=kT,T为现代地磁场强度,k为岩矿石的磁化率 根据磁化率的不同特点可将物质分为反磁性、顺磁性和铁磁性三大类。 1)反磁性物质:又称逆磁性或抗磁性物质。这类物质的磁化率为负的,量级很小(10-5)。代表性物质有:所有的惰性气体、金、银、煤油等。 2)顺磁性物质:磁化率为正的,但量级很小(10-5~10-7)。代表性物质为:稀土金属、铁族盐类、辉石等。这两种物质磁性很小,在实际中可认为无磁性的。 3)铁磁性物质:磁化率为正,比顺磁性物质量级大万倍以上, 可达0.1~10。代表物质为:铁、钴、镍、钆及其合金。铁磁性物质按内部磁畴内原子磁矩排列方向和大小分为: 铁磁性物质(原子磁矩平行排列) 亚铁磁性物质(两类或更多类大小不同的磁矩反平行排列) 反铁磁性物质(指磁有序的原子磁矩互相抵消,则不显强磁性。)。 2.2岩、矿石的磁性 2、磁化强度(M) M=Mi+Mr Mi为感应磁化强度,简称感磁;Mr为天然剩余磁化强度,简称剩磁。 感磁:是被现代地磁场磁化而形成的。 剩磁:是岩、矿石形成时,受当时地磁场磁化所获得的磁化强度被保留下来的部分。 2.2岩、矿石的磁性 3、各类岩石的磁性 岩浆岩有较高的磁性,并且从酸性岩过渡到基性岩磁性逐渐增强。 沉积岩磁性一般都很弱。 变质岩的磁性介于岩浆岩和沉积岩之间。 自然界磁铁矿磁性最强。 2.2岩、矿石的磁性 4、岩、矿石的剩余磁化强度 剩余磁化包括: 热剩磁(TRM) 沉积剩磁(DRM) 化学剩磁(CRM) 粘滞剩磁(VRM) 等温剩磁(IRM) 2.2岩、矿石的磁性 5、影响岩、矿石磁性的因素 磁性矿物的类型、含量、颗粒大小与结构以及温度、压力等决定的。 主要取决于铁磁性矿物的含量。 也受形成时的环境和各种地质作用有关。 2.3 岩矿石的电学性质(P100~101) (一)岩、矿石的电阻率 1、矿物的电阻率 按导电机理,固体矿物可分为:金属导电型矿物、半导体型导电矿物和固体离子型导电矿物。 金属导电型矿物包括天然金属和石墨,其中以自然金和自然铜的电阻率最低。 半导体型导电矿物包括绝大部分金属硫化物和金属氧化物。 固体离子型导电矿物包括绝大多数造岩矿物,如长石、石英等,电阻率很高,一般大于108Ωm。 2.3 岩矿石的电学性质 2、常见岩石的电阻率 岩浆岩电阻率最高,为102~106Ωm。 粘土类沉积岩,电阻率为1~100Ωm, 砂岩为10~1000Ωm,石灰岩多为102~104Ωm。 变质岩电阻率多数102~106Ωm。 几种岩石电阻率值的分布范围曲线 2.3 岩矿石的电学性质(P159~163) (二)岩、矿石激发极化 1、直流激发极化 (1)直流供电的充、放电特征 总场、一次场、二次场 (2)极化率 ?=(⊿U2/⊿U)×100% 2.3 岩矿石的电学性质 2、交流激发极化 (1)交流供电的充、放电特征 只观测总场电位差Uf,采用两种频率供电,为⊿Uf1和⊿U f2 (2)频散率 P=(⊿Uf1-⊿U f2)/⊿Uf2×100% 2.3 岩矿石的电学性质 3、视极化率和视频散率 当地下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激电特征不同的岩石存在时,在地面上所测得的极化率和频散率就不是地下某一种岩石的单独反映,而是地下各种地质体的激发极化效应的综合反映,称为视极化率和视频散率。 ?s=(⊿U-⊿U 1)/⊿U×100%=(⊿U2/⊿U)×100% Ps=(⊿Uf1-⊿U f2)/⊿Uf2×100% 2.4 岩石层的地震速度 一、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 1.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的速度值取决于介质的弹性参数和波的类型. 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各种弹性模量的关系(P15,P5) 2.各类岩石的速度值 火成岩速度大于变质岩和沉积岩速度,且速度变化范围较小; 沉积岩速度 较小,但其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速度的变化范围最大。 2.4 岩石层的地震速度 二.影响速度的主要因素 1.孔隙度及孔隙充填物的影响 大多数沉积岩中,岩

文档评论(0)

189****66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