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吟鞭:指诗人鸣鞭。同题诗有赖是摇鞭吟好诗句。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落花,诗人自喻。 浩荡:无限。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天涯:相对京城而言的归途。刘禹锡有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句,这里变用此典。 东指:指东方故里。 愤然辞官,愁肠百结 时光易逝,日薄西山 隐喻当时国势渐颓 挥鞭马上,面向故乡 随兴赋诗,百感交集 落红并不无情 腐烂成泥养育春花 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多少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小结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虽辞官归乡, 仍心系报国。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歌。 2.写下对每一首的名句赏析,力求完整。 布置作业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 ←心远地自偏(因) 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 李白在长安生活前后虽不满两年,却使李白认识到朝廷的腐朽黑暗,认识到实现自己理想的艰难。离天长安以后,他写了不少诗篇反映英雄失路的惆怅,这首诗即其中之一。 ??? 李白于天宝三年(744)离于长安时,以《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 是一首乐府体诗。 背景/题解 品读理解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欢乐的宴饮 苦闷茫然 反差 以乐景写哀情更显情之哀 诗人的“哀”到底是什么? 又是什么原因让他这样?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受阻 姜太公溪边垂钓遇 周文王后一展宏图 伊尹梦见自己乘船 在日月旁经过后被 商汤重用。 不是,这里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自己的仕途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是不是行路受阻让诗人感到苦闷茫然? 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也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在想象中拥有了一线希望。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回到现实 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 节奏短促,声调低抑, 唱出出无穷忧虑和焦灼 不安的心声。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信心不失 追求不断: 终有一天能实现 自己宏大的理想。 诗人的感情 欢乐 苦闷 希望 失望 奋发 宴 停 想 实 感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写作背景 杜甫逃难到四川后,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