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诗词文(完整版).ppt

  1. 1、本文档共1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品文代表作: 除袁宏道等人的作品外,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最享盛名。但它们都是作者在明朝灭亡后的追忆之作,严格说来是清初作品。 第 四 章 清代诗词文 概说---传统文学的全面复兴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或制艺称,至于清代的文学则于 上述各种中间,或于上述各种之外,没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 清代文学可说是以往各类文体之总汇,呈现出一种蔚为大观的集大成景象。 第一节 清代诗歌 一、顾炎武等民族志士 P211 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学识渊博 思想深刻 眼光敏锐 主要成就在思想政治领域,总结明亡教训,反思社会历史。“余事作诗人”,但仍取得很高成就。 二、清初江左三大家(P216) 1、钱谦益(1582-1664),江南常熟人,被乾隆斥为“反复小人”,登“国初贰臣录”榜首。钱谦益是文坛领袖,提倡学习唐诗,创作承前启后,成就很高,但因人品关系为人鄙视。 2、吴伟业(1609-1671) 江南太仓人,擅长歌行体,代表作《圆圆曲》,委婉曲折表达故国之思和对吴三桂的谴责,是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之后最优秀的歌行体。其《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琵琶行》亦是佳作。 3、龚鼎孳(1615-1673) 合肥(当时属江南)人,工诗、词、文,有《定山堂集》,成就远不如钱、吴。 三人共同点: A.早享盛名 B.文才风流 C.变节事清 D.推崇唐诗 E.提携后进 关于“梅村” 种梅三十年,绕屋已千数。饥摘花蕊餐,倦抱花影睡。枯坐无一言,自谓得花意。……寄语谢故人,幽香养衰废。溪头三尺水,好洗梅魂句。 ——《盐官僧香海问诗于梅村,村梅大发,以诗谢之》 一失足成千古恨 ——吴伟业的忏悔 …… 浮生所欠只一死, 尘世无由识九还。 我本淮王旧鸡犬, 不随仙去落人间。 ——《过淮阴有感》 五、诗词曲风格比较 诗庄 词媚 曲露 诗不可俗,曲可以雅 六、元明清散曲总数 1、中华书局《全元散曲》:作者182位,小令3813首,套数457。 2、齐鲁书社《全明散曲》:作者406,小令10606首,套数2064。 3、齐鲁书社《全清散曲》:作者342位,小令3214首,套数1166。 第二节 元代散曲名家 关汉卿、马致远、乔吉、张可久、曾瑞、张养浩、睢景臣、贯云石、钟嗣成 第三节 明代散曲名家 朱有燉、王磐、康海、杨慎、陈铎、金銮、薛论道、冯惟敏、朱载堉 第三章 明代诗文 第一节 明初诗文 (见教材第四卷P53--60) 一、宋濂(1310-1381) “开国文臣之首” ,理学和文学的功力都很深。强调“文以载道”,努力恢复汉唐的道统文风。写了1000多篇散文,丰盈充实,委婉从容,炉火纯青。 二、刘基(1311-1375) 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绝大多数作品写于元末,如《郁离子》。 三、高启(1336-1374) 及“吴中四杰” 高启是明代最杰出的诗人,存诗2000多首。 前期代表作《青丘子歌》 后期代表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梅花九首》其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台。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超凡脱俗、孤芳高洁,咏梅绝唱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红楼梦》第五回 第二节 明前期诗文的岑寂 一、“三杨”与台阁体 杨士奇、杨荣、杨溥先后当过内阁大学士。做诗擅长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内容空洞,形式呆板,是为“台阁体”。 二、李东阳与茶陵诗派 (台阁体变种) 内容依旧空洞,形式略有可取。而且因为提倡学杜甫,虽然主要着眼于艺术形式,但毕竟带来一些变化,客观上为其后诗风的转变做了准备。 第三节 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 (教材P67-75) 一、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 口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目的:割断文学与理学的联系 效果:打破台阁体的僵化形式 和诗坛的沉闷气氛 副作用:一味摹仿甚至抄袭 二、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 子”

文档评论(0)

xiaohuer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