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预应力混凝土铁路简支梁
静载弯曲试验指导书
编制 :
复核:
2007年3月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全预应力、允许出现有限拉应力和允许出现裂缝但裂缝宽度受到限制的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梁静载弯曲试验方法及评定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按标准轨距设计、场制后张箱形简支箱梁。
二、试验仪器及设备
1.简支梁静载试验在终拉或放张30d后进行,不足30d的应由设计方减算确定。
2.试验时需具有试验台座、加力架、千斤顶、油泵、标准油压表或压力传感器等加力设备和计量仪器,其工作能力控制在1.5~2.5倍最大试验荷载之间。
①试验台座应能保证试验梁跨度、支承方式、加载状态符合试验加载图式要求,且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加载点距4m且对称布置。
②加载用千斤顶校验系数应不大于1.05。
③压力表应采用防震型,其精度等级不低于0.4级,最小刻度值应不大于0.2MPa,表盘量程应在工作最大油压的1.25~2.0倍之间。
④挠度测量采用位移计或大量程百分表,位移计精度应不低于1.0级其显示仪表最小分度值不宜大于所测总挠度值的1.0%,百分表的最小分度值不大于0.05mm。
⑤用于观察裂缝的普通放大镜放大倍数不低于10倍,直径不小于50mm;量测裂缝宽度应使用刻度放大镜,其放大倍数不低于10倍,最小分度值不大于1mm。
⑥测量跨度用钢卷尺,其最小分度值不大于1mm。
⑦弹簧式拉力测力计的最小分度值不大于2%F.S,示值误差应为±1%F.S。
3.当采用压力表控制试验荷载时,试验前应将千斤顶与压力表配套后在精度不低于三级的试验机上进行标定。当采用压力传感器控制试验荷载时,试验前应将压力传感器与读数仪被套后在精度不低于三级的试验机上进行校正。
①压力表应分级标定,级差应不大于载最大值的10%,加载速度应不大于3kN/s,标定的最大荷载宜不小于加载最大值的1.1倍,且持荷10min。
②千斤顶于压力表配套标定时,应采用千斤顶顶压试验机或严厉传感器的标定方式,其活塞的外露量应约等于试验最大荷载时的外露量;各级荷载下应以压力表的表盘整读数对应压力机的表盘读数。
③配套标定数据应惊醒线形回归,线形回归相关系数应小于0.999,并根据加载登记计算各级加载下的表示值。
④试验所用计量设备、仪器、仪表、钢卷尺等均需经法定计量检定部门检定合格,且有效期内使用。测量跨度用钢卷尺应经悬空检定。
试验梁安装及试验前的准备
1.梁两端支座的相对高差应不大于10mm,同一支座的两侧或同一端两支座高差应不大于2mm;箱梁四支点不平整度不大于2mm。支座安装后的实测梁跨度应符合标准要求。
2.试验梁移入台座对中后,在梁顶标出腹板中心线作为梁体的加载中心线,并在每一加载点铺设垫层及钢座板。钢座板用水平尺找平后,移入千斤顶。
3.各千斤顶中心与梁顶面加载中心线纵横向位移偏差均应不大于10mm。
4.各千斤顶中心与加力架横梁中心纵横向偏差均不大于10mm,且应垫实两者之间的空隙。
5.加载前用10倍放大镜在梁体跨中两侧1/2跨范围的下缘和梁底面进行外观检查;对初始裂缝(表面收缩裂缝和表面损伤裂缝)及局部缺陷用蓝色铅笔详细描出。
6.试验梁静载试验前应仔细核查原始资料,加载计算单要求详细列出。
7.梁体挠度测量部位应在跨中及支座中心两侧,测量挠度的支架应牢固、稳定,且不应受加载时试验台座变形的影响。
四、加载方法
1.试验梁的加载分两个循环进行。以加载系数K表示加载等级,加载系数K是加载试验中梁体跨中承受的弯矩指梁体质量与二期恒载质量对跨中弯矩之和。
①全预应力梁各循环的加载等级
第一加载循环 始状态→基数级→0.60→0.80→静活载级→1.00→静活载 3min 3min 3min 3min 20min 1min
→0.60→基数级→初始状态
1min 1min 10min
第二加载循环 始状态→基数级→0.60→0.80→静活载级→1.00→1.05→
3min 3min 3min 3min 5min 5min
1.00→0.10→1.20→1.10→静活载级→0.60→基数级→初始状态
5min 5min 20min 1min 1min 1min 1min
当在第二加载循环中不能判断是否已出现受力裂缝时,应进行受力裂缝验证加载。验证加载从第二加载循环卸载至静活载级后开始。
验证加载 静活载级→1.00→1.05→1.10→1.15→1.20→1.10→静活载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