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不良地质现象超前探测成果报告.doc

隧道不良地质现象超前探测成果报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国道XXX线XXX至XXX公路改建工程 XXX隧道不良地质现象超前探测 成果报告 (第一期) 委托单位:              工程名称: XXX隧道   报告内容: 地质超前预报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XXX路隧道地质 预报及监测项目组 PAGE 1 一、概述 受XXX公路改建工程项目办的委托,XXX隧道地质预报及监测项目组于2009年X月XX日在XXX隧道现场掌子面里程为Kxx+550,雷达设定距离为70m,故本次探测范围为KXXX+550~KXXX+620段雷达测线范围。超前探测工作执行《雷达无损检测操作规程》YHX2006-006、以及国家有关规范与规定、合同文件、设计文件。 二、隧道地质概况 XXX隧道长805m,起迄里程KXXX+490~KXXX+295。隧址区属构造侵蚀中高峡谷地貌。来苏河在该段河流弯曲,XXX滑坡以上河流流向S10~15°E,以下转为S40~60°E流出。因河流弯转从而形成突出山嘴地形。隧道轴线上山脊最高高程2987m,隧道附近来苏河最低高程2807m,相对高差180m。隧道沿线地貌均为来苏河左岸斜坡区,部分基岩裸露,地形陡峻,坡度50~60°,多陡崖分布。表层以崩坡积堆积体为主,为斜坡地形,坡度40~50°,隧道洞身仅次于XXX滑坡面以下,本隧道为避绕滑坡而设。 进出口段岩性以三叠系西康群侏倭组变质砂岩为主,为强风化强卸荷带,岩石较软,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地下水以沿裂隙的线性滴水为主,围岩稳定性及完整性较差。其中出口端围岩更差,多呈碎块;靠近洞口端岩性以崩坡堆积的碎石角砾为主,松散,架空,围岩稳定性差,围岩分类为Ⅴ级。洞身段围岩为微风化变质砂岩、板岩互层,岩质坚硬,岩体稳定性和完整性较好,级别为Ⅲ级。此外,在岩体中存在宽窄不一的挤压破碎带以及局部裂隙密集发育,岩体完整性差,呈碎石状压碎结构岩体。由于洞身段埋深不大,应力量级不高,发生岩爆的可能性小。洞身仅次于地下水位以下,以沿裂隙的线性滴水为主,遇断层破碎带及裂隙密集带有产生集中涌水的可能。 三、探测方法、设备及原理 1、地质雷达 本次检测所使用的SIR-3000型地质雷达由主机、收发器、收发天线、变压器、信号线、电源线、打标器连接线及系统软件、后处理软件、专用笔记本微机等组成。 针对本次检测对象的工程特点,采用工作频率40MHz、100MHz的天线配合使用。该仪器的特点是分辨率高,擅长于进行大数据量、高密度的连续探测并实时给出波形图,适合本工程检测的需要。 图1 地质雷达实物图 2、雷达工作原理 地质雷达法通常是一种地下甚高频到微波段电磁波反射探测法。其工作原理是:发射器通过发射天线向隧道衬砌与围岩中定向发射电磁波,工作时天线贴在掌子面表面,沿测线匀速移动。在掌子面前方岩体内部定向传播的电磁波当遇到有电性(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差异的界面时即发生反射。反射波由处于接受状态的接受电线和接受器所接受。另外,最先收到由发射天线经天线所在岩体表面到达接收天线的直达波并作为系统时间的零点。通过对反射波信号进行一系列的后处理(输入有关参数、滤波、放大、改变显示方式和编辑等)后,取反射波往返时间之半,乘以相应介质的雷达波速度即为反射目标深度。再根据反射波的强度、形状及其在纵向和竖(环)向上的变化情况来判别反射目标的性质(目标识别),如断层、空洞及破碎带等。 图2 地质雷达原理图 三、现场测线布置示意图 由于掌子面前方不断有小块岩石落下,为了保障安全,现场只布置靠近地面的两条测线,其中第一条测线距地面约20cm,第二条测线距地面约150cm。两条测线的位置示意图如下: 测线1 测线1 测线2 图3 进口端掌子面测线布置示意图 图4 雷达探测现场 四、雷达探测成果 1、雷达探测成果掌子面典型测线雷达图像 图5 40M天线雷达彩图 图6 40M天线雷达波形图 图7 100M天线雷达彩图 图8 100M天线雷达彩图 2、雷达探测结果分析 ①受现场条件限制,只在靠近地面处布置两条测线,雷达设定探测距离为70m。由雷达探测结果可以分析出,在雷达探测范围内,在掌子面前方10m ②在测线2右边前方约11.39m处开始有一长约3.44m的强破碎带,测线2中部前方约12.23m ③在掌子面前方约19.43m ④在雷达所测范围内,掌子面前方70m范围内岩体整体较完整,无大的溶洞溶腔。 ⑤由于受到电磁波干扰在图像中前方约9m处有一较明显的分界面,因此不作为判断是否有异常的依据。 五、结论 依据地貌、地质分析和洞内地质调查的资料,预报本次地质雷达探测区域: 1.在雷达所测范围内,掌子面前方70m范围内岩体整体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