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授课教案
主讲人:
第一单元 人?交往?阅读
单元教学设计与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的教学,让学生理解人作为社会动物,其社会性即在于交往,而交往所运用的就是人类专有的语言工具。或者说,人类交往就是对语文的具体运用。如何运用好语文?既涉及到主体的修养,也关系到运用的方式与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要让学生掌握主体阅读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难点在于弄清交往既是语言的交往,更是意义的交往。明确语言的交往就是意义的交往,
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启发式、讨论式。
文本详析
人与其它动物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呢?或许大家会说,在于人会说话、会写字。不错。然而,人之会说话、会写字又是为了什么呢?在于交往。交往正是人的社会性所在,也是人的根本区别之所在。那么,人之交往又有何特色呢?这即是本次课的学习重点。
人以外的动物也有交往活动,如蚂蚁能用头上的触角指示寻觅食物的方向、蜘蛛则靠网丝发出的波来辨别触网物是不是猎物等等,这些动物的交往是否也具有社会性呢?为什么?
不具有。因为它只是一种求生、自卫的本能,不可能与人通过语言来进行交往相比。特别是,人的语言能独立于人而存在,并能成为社会人所共同遵守、共同使用和不断共同创造的一门社会科学。这即是人的交往具有社会性的关键。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课堂上所说的这些、也都是大家共同遵守、共同使用和共同创造的一些基本规律。
(一)应着重分析的几条基本规律
1.人类交往是对语文的具体运用
语文是人类交往的主要形式。一方面是因为语言为人类所专有;另一方面又因为人类一般是通过语言来进行交往,虽然有时也通过非语言的形式来进行,如用鼓掌表示赞同、用皱眉表示怀疑等等,然而这些非语言的交往又都只是语言交往的一种补充,离开语言交往就可能是不完整的、不充分的交往。所以说,人类交往就是对语文的具体运用。
2.意义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产物
意义与人的思维和语言相关,语言的社会性已为我们所知。之所以追问意义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产物,即在于进一步明确人类交往首先是语文(语言)的交往,语文的交往说到底又是意义的传递、理解与接收。
3.意义传递与理解的不确定性与阅读学之缘起
意义的传递与理解并不容易。这里的意义往往具有动态的性质,它存在于说话者或受话者的具体环境之中。
(通过多媒体放映曹禺戏剧《雷雨》第一幕繁漪和四凤的那场谈话:)
繁:(望着四凤,又故意转过头去)怎么这两天没见着大少爷?
凤:大概是很忙。
繁:听说他也要到矿上去,是么?
凤:我不知道。
繁:你没有听见说吗?
凤:没有,但是侍候大少爷的张奶奶这两天尽忙着给他捡衣服。
繁:……(忽然)他现在还没起来么?
凤:谁?
繁:(没有想到四凤这样问,忙收敛一下)嗯——大少爷。
凤:我没看见大少爷。
繁:他昨天晚上什么时候回来的?
凤:(红脸)我每天晚上总是回家睡觉,我不知道。
繁:(不自主地)哦!你每天晚上回家睡觉?(觉得失言)老爷回来,家里没有人会侍候他,你、怎么天天要回家呢?
凤:太太,不是您吩咐过,叫我回去睡吗?
显然,这段对话就不是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意义了。繁漪与周朴园前妻之子周萍关系暧昧,而周萍又恰与四凤相亲相爱,繁漪即以女主人的口吻忽然对四凤问道:“他现在还没起来么?”这句话的潜台词十分丰富,不论正面还是侧面回答,都可能会给繁漪留下话柄。而四凤毕竟有所警觉,只是干练地回答了一个字:“谁?”使得繁漪显得有点不好意思。
意义传递与理解的这种不确定性,促使研究语言的接受就成为一门学问,成为一种需要,亦成为阅读学之缘起。
阅读学是关于阅读的学科研究。
1955年美国纽瓦克国际阅读学会(简称为IRA)的成立,标志着阅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此后,学界在国际范围内掀起了对阅读问题研究的高潮。我国对阅读学有意识的研究则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并也成立了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其展开了有益的探讨,诸如阅读的本质、阅读的心理、阅读的动机、阅读的过程、阅读的类型、阅读的生理机制、阅读的方法等。较有影响的著作有曾祥芹主编《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胡继武著《现代阅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等。
4.阅读接受的质量往往取决于接受主体的“前结构”
“前结构”是读者、观众或听众在已有接受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客体的接受要求和接受期待,它是语文交往者必备的修养。其构成因素,姚斯的观点是:“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普遍假设的途径来达到。首先通过熟悉的标准或类型的内在诗学;其次,通过文学史背景中熟悉的作品之间的隐秘关系;第三,通过虚构和真实之间,语言的诗歌功能与实践功能之间的对立运动来实现。第三种途径对于那些把阅读作为比较的反思性读者尤为适用,它包含有这种可能性:一部新作品的读者能够在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野中感知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