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如果只有非条件反射是无法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的。可以设想,机体不能只依靠食物掉入口中才引起吃食动作,更不能只在身上遭受伤害时才引起防御动作。实际上,在生命活动中,单纯的非条件反射是不存在的;机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所以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 * 神经元依其在反射弧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可区分为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入神经元三种。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元的数目总计为数十万;传入神经元较传出神经元多1-3倍;而中间神经元的数目最大,单数就以中间神经元组成的大脑皮层来说,就估计约有140亿,这说明了中间神经元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 * 另一方面,冲动在反射弧的中枢部分传布时还可产生阻塞现象。例如,单独兴奋纤维A可引起9个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单独兴奋纤维B也可引起其他9个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由于纤维A和纤维B共同支配其中6个神经元,因此,当纤维A与纤维B兴奋时,只会有12个神经元而不是18个神经元发生兴奋。这个现象叫做阻塞。由此可知,在反射活动中,可由于中枢的易化而使反射活动加强,也可由于中枢的阻塞而使反射活动减弱。 * * * * * * (2)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3) 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 谷氨酸(glutamate)、门冬氨酸——兴奋性递质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 、甘氨酸—— 抑制性递质 谷氨酸受体: (1) 促代谢型受体 (2) 促离子型受体 ① 海人藻酸受体 ② AMPA受体 ③ NMDA受体 GABA受体: (1) 促代谢型受体: GABAB受体 (2) 促离子型受体: GABAA受体—Cl-通道。 mGluR 四、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的概念和分类 反射(reflex)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予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巴甫洛夫将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来源 先天(生来就有) 后天学习和训练 数量 有限 无限 反射弧 固定 可建立,也能消退 主要中枢 较低级中枢 大脑皮层 意义 更好地适应环境 (二)反射在中枢部位的整合 1. 单突触反射 冲动由传入神经元进入中枢后直接传递至传出神经元,如腱反射(唯一)。 2. 多突触反射 传入神经元的冲动通过中间神经元网络再与运动神经元接通的反射,如屈肌反射。 2. 反射弧的组成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5个组成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弧中任何一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 在某些情况神经中枢的活动可通过体液途径(内分泌调节)间接作用于效应器。 (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五) 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 1. 单向传布:在反射弧中,兴奋只能由传入神经元向传出神经元方向传布。 2. 中枢延搁:兴奋通过一个突触需0.3~0.5ms。反射活动中,当兴奋通过中枢部分时,往往需要通过多个突触的接替,因此延搁时间常达10~20ms,与大脑皮层活动相联系的反射可达500ms左右。 刺激 反应 中枢延搁 时间性总和与空间性总和:经总和达到阈电位→爆发动作电位;经总和未达到阈电位→虽不产生动作电位,但兴奋性提高( 易化)。 B C X Z Y 3. 总和与阻塞 阻塞 时间性总和(a)与空间性总和(b) a b A 4 . 兴奋节律的改变 在一反射活动中,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同于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元的兴奋节律除取决于传入冲动的节律外,还取决于其本身和中间神经元的机能状态和联系方式。 … … 50Hz ≠50Hz 5. 后放(后放电) 5 ms 0.2 mV CON BPA ** 单线式 连锁式 中枢抑制 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抑制) 回返性抑制 (六)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1. 突触后抑制 神经元信息传递过程中,通过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它的下一级神经元突触后膜产生IPSP,致使其活动发生的抑制。 注意:一个兴奋性神经元,不能直接抑制另一个神经元,必须通过先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从而通过这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来抑制其它神经元。 1. 突触后抑制 (1) 传入侧支性抑制 兴奋冲动传入 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docx VIP
- 中成药处方点评专家共识的解读.pptx
- 管理人员台账+特种作业人员台账.docx VIP
- 《冶金企业和有色金属企业安全生产规定》、《生产安全事故罚款处罚规定》试题.docx VIP
- 人教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工作计划(及进度表).docx
- 整车开发流程培训.pptx VIP
- 残疾人就业指导培训项目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docx VIP
- 体格检查之腹部检查.ppt VIP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卢志宁)089-2教案 第8课 中医诊疗与养生.pdf VIP
- 巨人通力GPN65KM(KDL or KDM)-YH无机房电气原理图纸_51833752D04D-2023-9.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