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围和式布局 5.集约式布局 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依靠科技进步,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空间。 第二章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集约式布局 6.隐喻式布局 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了“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 在实际方案中往往同时采用几种布局方式 第二章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隐喻式布局 绿色细胞 七、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 主要因素: 住宅——主体 道路——骨架 公建——核心 绿化——空间、生态、视觉 基本要求: 1.方便居民生活,便于组织管理 2.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利于安全防卫 3.公共活动中心方便使用、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4.规划设计构思新颖、环境协调,富有特色 (一)道路系统 1.布置要求 (1)使用要求 ·交通运输:上班、上学、购物、清运垃圾、消防救护等 ·利于整体规划布局:用地的划分、建筑及设施的布置 ·利于工程设施布置 (2)安全与防护要求 ·保证行人、行车的安全:功能明确、线路便捷,妥善处理不同功能道路的交点、减少交通穿越等 ·与抗震防灾结合:设置疏散通道、消防通道 (3)经济和节约用地要求 ·合理的道路线路、路基断面 ·适应地形:平行或斜交于等高线、平行河流 ·利用现有线路 2.道路系统的规划布置 (1)道路网布置的基本形式 (2)人流、车流的组织 ·人车混流 ·人车分流 常用方式: 车行道附设人行道 人车各设独立系统 人车立交 (3)道路分级布置 (4)静态交通布置 停车设施、回车场、交通岛、地下停车设施 3.有关技术要求 (1)出入口 ·居住区、小区主要车行道至少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 ·机动车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150m ·人行出入口间距≯80m ·沿街建筑长度大于160m时,设不小于4×4m的消防车通道 ·建筑物长度>80m时,在底层加设人行道 ·居住区、小区车行道与城市级或居住区级道路夹角≮75° (2)尽端式道路 长度≯120m,应设面积≮12×12m的回车场 (3)道路纵坡、最大纵坡坡长 (4)公交站 大城市、特大城市近郊居住区设专用公交线路,服务半径不大于500m (二)公建系统 1.规划要求 (1)方便使用:居民行为、服务半径 (2)利于形成社区活动中心 (3)自身建设要求 (4)利于经营管理 (增加创收) (5)适应社会发展:信息化、老龄化 2.公建系统的规划布局 (1)社区活动中心 :集中形成商业中心、文化娱乐中心 (2)教育设施:中小学、幼托——安静、安全地段,室外活动场地 (3)医疗卫生设施:安全、卫生、交通方便、地势平坦的独立地段 (4)基层商业服务设施:日常必需品,分散设置 (5)市政公用设施 变电所、煤气调压站——位于负荷中心 锅炉房——下风位,设有运输通道 垃圾收集站注意遮蔽 (三)绿化系统 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 非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专用绿地、道路绿地 生态、防护绿地 (1)集中、分散相结合 (2)绿化余活动场地、建筑空间相结合 (3)植物品种选择 考虑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反应地方特色,住宅庭院注意透光、遮阳、无毒、防火等。 4.空间环境 (1)协调中创造特色 (2)整体中突出中心 (3)连续中沟通交往 (4)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满足日照、通风、防灾要求;防止污染;提高绿化率;增强自循环能力 住宅区规划结构分析 ——合肥“安居苑”规划 交通流向分析 用地面积17.37公顷,人口7800人,容积率1.2。 东侧是城市主要道路,东北方向是城市中心,西面和南面是第二期、第三期居住区发展用地。 6个组团及12个院落; 道路分级,人车局部分行, 绿化步行景观带连接公建 三个空间层次 道路三级两类设置 第二章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一、居住区的组成 二、居住区的规模 三、居住区的类型 四、居住区规划结构 五、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六、居住区的规划布置形式 一、居住区的组成 (一)居住区的组成要素 1.物质要素 自然要素: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等 人工要素:各类建筑物及工程设施等 2.精神要素 人的因素: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居民行为、居民生理、居民心理等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经济技术、历史文化、物业管理、邻里关系等 第二章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居住区用地 居住用地 其他用地 住宅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 (二)居住区各类用地组成 第二章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住宅用地:指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的总称(包括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 公
文档评论(0)